消费需求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2009-05-15    梁达    来源:上海证券报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消费需求已成为并将继续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第一,消费需求增势强劲,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趋势依然未变;第二,新增人口及人口结构变化将产生刚性的消费需求,将继续推动消费增长;第三,城镇化进程加快将直接提升我国的消费水平提高;第四,社会集团消费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快速增长,对国内消费需求增长影响显著;第五,生活水平提高与消费结构升级,将从购买量增加、需求档次上升和购买频率提高三方面影响社会零售总额增长;第六,商品供给的变化扩张了消费领域。
    在其它经济指标仍处于低位运行的形势下,国内消费需求表现为一枝独秀,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内需旺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外需不足。在世界经济仍未见底,国内经济增势减弱的新形势下,中国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在动力决定了其充当未来经济发展第一引擎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其强劲动力将在今后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一,消费动力依然强劲,增势未变。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在今年一季度GDP增速6.1%中,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是-0.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是4.3个百分点,最终投资对经济的贡献为2个百分点。在驱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最终消费大大高于投资与净出口的贡献,充当了第一驱动力,对GDP增长形成有力支撑。
  另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反映居民和社会集团实物性消费增长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3月份增长14.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同比加快了3.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出实物性消费需求增势强劲。
  从商品市场看,汽车和房地产等龙头消费市场出现回暖,农村市场也取得较快发展。国内消费市场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汽车市场销售量大幅提高。受税收减免、汽车下乡等刺激政策推动,汽车产销逐月回暖,库存不断下降。一季度国产汽车销售267.88万辆,连续三个月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销量第一大国;全国汽车产销率达到101.3%,行业库存创两年以来新低。二是房地产市场出现回暖迹象。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8.2%,销售额同比增长23.1%;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商品房成交量回升。三是在国家“家电下乡”政策有力推动下,农村消费快速增长。一季度下乡家电产品销售额40亿元,其中3月份销售额22.4亿元,环比上升72%,带动农村消费增速提高至17%,短期改变了多年来农村消费持续慢于城市的格局。
  中国消费动力能否持续?其潜力有多大?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增长速度的快慢。综合各种因素分析,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由于看好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和消费特有的一些因素,决定了消费需求将会持续以强大的原动力来驱动经济更快发展,其持续性和必然性决定了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第二,新增人口与结构变化产生的刚性需求。人口是推动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口规模决定市场容量和消费潜力。人口因素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影响零售总额增长。
  一是新增人口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逐年递减,但平均每年仍有1000多万人出生。2006-2008年,我国新增人口平均为682万人,这些新生人口的衣、食、用、住、行等方面所产生的消费行为,都将在零售市场中得到实现。

  据统计,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8%。,新增人口数近700万人。随着人口基数的不断扩大,新增人口数量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种刚性拉动的幅度呈逐年加大的趋势。
  初步测算,约700万人左右的新增人口,对消费品的需求每年大约300亿元,拉动零售额增长0.5个百分点左右。
  目前中国拥有13.1亿人口,虽然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消费规模却是世界第一。据总部位于华盛顿的环境调查集团地球政策研究所的报告称,尽管中国的人口是美国人口的4.5倍,人均年收入仅仅是美国的七分之一,但目前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食品和工业品消费国。
  二是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动决定了消费结构和消费规模。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消费支出的高峰期一般在40-50岁左右。2008年,我国0-14岁的人数占总人数的占19%,15-59岁的占69%,65岁及以上的占8.3%。
  一般来说,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具有不同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年轻人的消费较为激进和超前。相对而言,老年人的消费则较为保守和谨慎。
 目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额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额,如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额计算,每年约新增消费500亿元,拉动零售额增长0.7个百分点左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新增城市人口将进一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如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额计算,每年约新增消费1500亿元。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加快,带动了周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此外,农民进城打工进一步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促进部分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推动其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化。
    可见,目前我国以适龄人口为主的人口结构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一个扩大刺激的良机。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动,低龄和老龄消费市场也是商机无限。这也意味着,2010年前后的10年将是我国消费增长最快的时期,现阶段消费增长正处于高峰期。上世纪60年代的高生育率,使从90年代开始就逐渐迎来了人口增加带来的需求扩张。这一年龄段的人口目前正逐渐度过高储蓄期,消费需求快速成为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处在一个较为合理的阶段,人口中的低龄和高龄人口均占有相对较轻的比重。据预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即将步入第三波消费高峰,而人口出生率和人口结构是影响消费结构的关键。1981年之前出生的独生子女有9000万人,目前正处于收入和消费的上升期,而1992-1998年出生的独生子女约有3亿多人,也将逐步进入消费年龄,这两代人的消费倾向要远高于储蓄倾向。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因素,我国每年因人口规模的扩大及结构的变化,拉动零售额增长1.2个百分点左右。
  第三,城镇化进程加快将直接提升消费水平。按照国际惯例,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属于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据测算,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近几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已步入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是史无前例的。
  自1996年以来,人口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农村人口呈现负增长,城镇人口每年净增长接近或超过1000万人。1978年至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17.9%提高到45.7%,农村人口由82.1%下降到54.3%。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消费将逐渐占据消费主导地位,去年城市消费占总体消费比重达68%。自2000年以来,城市消费已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06-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年均净增加近1000万,2008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5.7%。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据有关资料,每年我国约有1000万人左右从农村转到城市,由此增加的年消费需求达到600亿元;如果按年消费需求的60%用于商品性支出,可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约1.2个百分点,这也是一种刚性增长。
  第四,社会集团消费对市场的助推力加大。从购买对象看,消费品市场主要由居民个人和社会集团组成。改革开放以来,集团消费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快速增长,近几年来社会集团的消费规模在不断扩大。
  一方面,各种公务性、商务性以及其他社会活动增加,由这些活动引发的各类消费也日渐增多。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公务、商务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中的应酬性、公关性和补助性消费也在增多。
  另一方面,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办公、管理系统的自动化、数字化建设,以及城市市容、社区体育、休闲等改善生活环境设施的建设,加大了对装修、装潢等建材商品的需求,拓展了消费品市场需求空间。而且,社会集团消费承受物价上涨的能力较强,总体上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这些因素造成社会集团消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比重不断扩大,集团购买力对市场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根据有关资料测算,2003-2008年,社会集团消费零售额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在17%左右,拉动零售总额增长2.3个百分点。
  另据财政部资料显示,1990-2007年,在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支出额年均增长17.4%,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高出1.4个百分点,从中可看出集团购买力的强盛。
    第五,生活水平提高与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水平提高与消费结构升级,这一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零售总额的增长:
  一是购买量的增加。老一代家电产品开始进入大规模的更新换代期和新兴产品的不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了消费热点。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商品的数量比以前增加。如由以往的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彩电、空调等家电商品由原来的一户一机到目前的一室一机。
    居民几次消费升级持续时间短,转换速度快。
  从家电普及的时间看,我国家电产品的消费只用了近10年的时间就赶上了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程,这一跨越主要与居民购买力增强和消费升级加快有关。从升级的购买力强弱看,每一次升级所实现的购买力水平均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从几十元、千元和万元级消费,向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级消费转变。其中购房和买车等十万元级以上消费由高收入阶层逐渐进入中等收入家庭,消费结构也由衣、食消费在向住、行消费转移,并步入快速转型期。
  二是需求档次的上升。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按国际经验,我国已进入消费加速转型期,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行,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如家电商品中彩电、音像设备、电脑、通讯产品,食品消费的档次提高,人们追求衣着消费的时尚化等,这些产品的价值量比以前大大增加,相应地增加了零售额。近年来,拉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商品,也就是居民消费中扩张最快的一些新兴领域,主要集中在:以移动通讯和信息为代表的通讯信息消费、以私人汽车为代表的交通消费、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及以教育、旅游为代表的精神文化消费。
  2006-2008年,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中,年均增速最快是汽车类(52.3%)、通讯器材类(50.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28.9%)、家电、音像器材类(18.3%)和金银珠宝类(17.4%)。2006年对零售额贡献率最高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石油及制品类(29.3%)、汽车类(22.9%)和食品饮料烟酒类(11.4%)。一些新型高科技产品、消费比重不大的升级消费品,已逐渐成为市场新宠。如家电和音像器材、金银珠宝、通讯器材等对市场销售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2%、2.7%和1.9%。
  三是购买频率的提高。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时尚文化的流行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用期限逐渐缩短,也相应使得商品消费数量增加(通讯工具、电视机、小家电和自行车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例证)。另外,人们在服务方面支出的增多,也带动了相当种类和数量商品的购买。一些重要的耐用消费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上三方面都归结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的拉动作用。
  另外,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强。2007年,40%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6000元,1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6000元。这些中高收入群体消费能力较强,消费支出受物价上涨影响不大,特别是部分高收入群体在股市、楼市持续低迷、通胀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其实物商品的消费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古玩字画、玉石、金银制品、进口高档汽车等高价值收藏品、奢侈品的支出。2008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同比增长41.7%,对限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增长贡献率为2.7%,拉动增速0.7个百分点。
  第六,商品供给的变化扩张了消费领域。消费结构升级的实现,必须要有能与新的消费需求相匹配的消费品供给结构,否则不是抑制有效需求的提升,就是将现实需求扭曲为潜在需求。制约消费品供给结构的是消费品供给能力,影响消费品供给能力的基本因素,一是资源配置对市场需求反映的灵敏程度,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商依据市场需求灵活配置资源,尽量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则会使供给对需求的适应能力大打折扣;二是技术条件,即新消费品的开发、生产、使用无充分的技术保障,是否存在技术瓶颈,能否以适当的成本供给新消费品。较高的科技水平、较强的技术投入,是形成良好供给能力的必要基础。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