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的警示
    2009-02-13    如一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今春北方大旱,旱得土地张开了嘴,旱得麦苗枯黄死去。可老天就是不肯多降雨,抗旱保麦收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粮食安全牵动人心,旱灾当前,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抓紧抗旱工作。不过,旱情暴露出我国农业生产不少薄弱环节,值得引起重视。
  常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但在灾情比较严重的河南,水利专家说大多数灌区水利项目是三四十年前修建的,标准低,老化失修,配套不全。实际不仅河南,很多地方上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都面临“新的建设不到位,旧的已经废弃的情况”。
  由此,大旱给出的警示之一便是:无论什么时候,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可掉以轻心。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举足轻重。在目前农业生产手段普遍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应该将兴修水利当做搞好农业生产的头等大事来抓。现在不少地方每到冬春都喊着修水利,但事实证明,其中一些地方是雷声大雨点小,根本没有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对此,已有人大代表提出,尽快制定《农田水利法》,通过立法明确相关重大问题的政策法规界限,以保证农田水利的持续发展。此外,还必须理顺水利投入机制,明确相关方面的责任。
  土地原本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但这次的大旱灾却让人们看到一个不愿意看到现实,不少旱区农民明知旱情严重、却很少有人去主动浇灌麦田。每亩地种一年粮食的收入低不上外出打工一个月的工资,农民怎会有给麦子浇水的积极性?这实际暴露的是我国农业生产一个深层次问题,种粮比较效益太低,种粮对农民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所以,大旱引出的警示之二是:尽快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特别是种粮效益,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研究显示,种粮效益低与近年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种粮成本大幅增加有很大关系,粮食价格提高和政府对农民的补贴被成本增加抵消了不少,农民辛苦一年往往收效甚微。因此提高农民种粮收入,首先应该设法降低种粮成本。
  大旱引出的思考当然不止上述两点。尽管时间已经来到21世纪,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进步,但靠天吃饭依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一大特征,抗灾能力弱,始终是我国粮食安全的一大隐患。目前波及15个省市的旱灾,再次为我国农业敲响警钟,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搞好“三农”,何时都不可放松。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