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民间投资与消费能力不足
    2008-12-08    作者:柳新元    来源:长江日报

  时下,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过去一段时间主要依赖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子面临困境。于是,我国把促增长的视野转到扩大内需上,单中央政府就决定,投入4万亿元扩大内需。

  最高决策层也十分清楚,用政府投入资金来扩大内需虽然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但它既可能造成国家的财政赤字增加,又可能诱发新一轮通货膨胀,因而只能是“权宜之计”。从长期和总体来看,启动民间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应是政府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治本之策。
  扩大民间投资与消费需求,受到民间投资与消费的能力和信心这两方因素的制约。如果民间投资与消费能力不足,政府可以采取减税和增加工资与福利(即“少取多予”和“藏富于民”)的办法,来提高民间的投资与消费能力。如果是民间投资与消费信心不足,政府则应想尽一切办法,来提振民间投资者与消费者的信心。
  当今中国在总体上,并不缺乏民间投资与消费的潜力。从宏观经济面上来讲,我国居民储蓄率高达50%以上,银行存款总量高达17.6万亿元,并不缺乏用于投资与消费的财力。另外,从日常的观察来看,一般的中产阶级家庭都有30万元以上存款,甚至有些打工一族的家庭也有10万元左右存款。这两类人群相加,也意味着巨大的投资与消费潜力。
  但是,在当今中国民间,却严重缺乏投资与消费的信心或“安全感”。例如,由于社会治安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恶化,人们对各类投资的安全及其回报率明显信心不足。又如,由于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其他产品质量问题频繁发生,使得国人对消费各类国产商品信心不断受挫。这些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不仅不能把民间购买能力变成现实需求,反而容易引致资本外逃或追捧外国货,变成扩大外国的需求而不是内需。有鉴于此,政府要扩大内需,必须着力于提升民间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
  要提升民间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关键在于政府要努力创造有利于民间投资与消费的宏观环境。具体来讲,政府要努力做好社会治安、产权保护、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几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政府把这些基础性工作做好了,民间的投资与消费的宏观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扩大内需的方针也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