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应考虑放开要素价格
    2008-05-29    作者:刘晓忠    来源:新京报
  国际能源价格再次呈现出脱缰之势,开始在130美元/桶站稳脚跟。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飙升进一步拉大了国内外油价差,这给时启时停的国内油价市场化改革积累了更大的压力。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继续对石油等要素资源价格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不仅成本高昂,价格管制的负效应也越来越突出。
  首先,石油等要素资源的价格管制逐渐增强了市场的通胀预期,导致价格管制失灵。传统的计划式调控思维坚信,在通胀高企且居民的通胀预期成形的形势下,通过政府部门的价格管制手段能够降低甚至扭转居民的通胀预期,从而实现遏制通胀的目标。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深化,价格管制不仅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而且由于价格管制本身实际上是给要素资源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制度性的补贴,实际上起到了刺激消费和降低生产积极性的作用。被价格管制刺激的要素资源消费反过来增加了市场对要素资源的供给压力,最终通胀压力随着价格管制的持续得到了不断强化。
  历史上,要素价格管制政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制度性廉价资源、开放政策所带来的技术、资本引进,以及廉价劳动力供给,导致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单位产出,并降低了单位产出的要素资源消耗,使得要素资源需求并没有由于要素资源的价格管制而出现需求溢出效应。从而避免了要素资源价格管制增强通胀预期的现象。
  但随着中国要素资源对外依存度的显著提高和国际要素资源价格的持续走高,国内实行要素资源价格管制将必然导致显著的中国福利外流。其一,在要素资源对外依存度提高下,要素资源价格管制给消费者带来的制度性贴现是建立在要素资源进口商损失的基础上(国家通过财政补贴要素资源进口商则就是全民为要素资源使用者埋单),中国出现了要素资源福利购买损失。其二,对于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国经济来讲,要素资源价格管制实际上是中国通过贸易出口补贴外国消费者,从而造成了中国福利的出口损失。而近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要素资源的廉价支撑。显然,当前要素资源价格管制实际上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遏制效应。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讲,继续收紧石油等要素资源价格管制的缰绳业已难以显现出遏制通胀和防止经济下滑等效应。因此,就目前看,通过能源等要素价改矫正能源等要素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扭曲是提高当前宏观调控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之一。
  相关稿件
· 灾难时期宏观调控路线慎言转向 2008-05-16
· 宏观调控需因震灾提高容忍度 2008-05-15
· 王一鸣: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有效性 2008-05-09
· 让CPI走下神坛宏观调控才有救 2008-05-07
· 哈继铭:宏观调控将“摸着美国过河” 2008-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