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巨头“留恋”补贴是计划经济遗迹
    2007-12-19    胡天翼(重庆 经济学博士)    来源:新京报
  由于预计今年炼油板块继续亏损以及数十万吨的成品油亏损进口,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有关人士表示,公司正在向政府汇报政策性亏损的实际情况。两大石油公司希冀能够如往年一般获得亏损补贴。
  资本市场上两大石油公司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9月30日,中国石化实现盈利486亿元;中国石油截至2007年6月30日,已经实现盈利758亿元。
  从目前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看,两大石油公司申请补贴可能有着更为直接的动因。应该承认,两大石油公司作为上市公司,本着为全体股民负责的态度,尽可能谋取更多的利润来源、赢得更加漂亮的财务数据是其天然的责任之一。惟其如此,现代公司治理的理念才能得到认真贯彻,公司作为资本结合体的资本逻辑才能在现代经济中得以彰显。资本的逻辑是逐利性的,公司管理层不能乱花小部分股民的“钱”来为公众埋单,这是市场价值理念天经地义的事情。
  然而,“硬币”的另外一面也不应该忽视。虽然国际油价2007年一直在高位运行,但实际上出现价格的飙升主要还是集中出现在11月初以来。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发改委在11月迅速对国内成品油价格也进行了调整。
  众所周知,中国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逐渐接近之际,国内原油成本和国际原油成本实际上并未接轨:国内石油企业无需负担高昂的石油资源税。显然,国际油价长时期高位运行,对于两大石油公司而言,其实从中获取的利益更为丰厚。
  此外,近年来几乎每次全球能源价格急剧上涨后,石油中下游市场尤其是民营加油站等,都无一例外地成为受冲击的对象。仅仅在数年前即2003年的持续油荒中,据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由于油价上涨和两大集团不给油,曾经一度让80%的民营小炼油厂处于停产或者半停产状态。显而易见,能源巨头期待从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中,实现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进而尽可能地追求更大的利益。
  短缺经济理论的开创者、匈牙利人亚诺什·科尔内对社会主义国家企业因为政策性亏损申请国家补贴的深层原因有过精辟的论述。科尔内将社会微观经济组织和国家、政府的关系界定为“父与子”的关系,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疏密用“父爱主义”的程度来进行刻画。由于“父爱主义”的存在,使企业作为微观经济组织的财务约束软化。为此,在等级制的多级控制体系中,企业不仅从其他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公有制企业中“横向抽吸”,而且从上级部门“纵向抽吸”。在此背景下,企业不需要谋求更多的利润,因为企业出现亏损或者财务困难,国家将用减税、优惠贷款、承担亏损等办法来使自己摆脱困境。应该承认,两大石油公司如今所依托的经济运行环境与科尔内笔下所指的经济运行环境已经天壤之别。但是,不可否认,两大石油公司政府部门之间的天然联系以及传统体制所带来的思维惯性似乎依旧引致其谋求更多的财政补贴。
  两大石油公司申请国家补贴,其实暴露出中国国有企业完成治理结构改革之后,在走向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本逻辑和公众意志之间的强烈交锋,以及垄断企业对过去上级部门种种“呵护”之举的留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