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如吸毒联储独立性堪忧
    2007-12-13    刘晓忠    来源:新京报

  自首次祭出降息政策以来,美联储就已经开始偏离了美国人的“央行”这个角色,而更像一个“华尔街的央行”。
  12月11日,在本年度最后一次例会上,美联储在降息25个基点的基础上,再降低25个基点的贴现率,以应对日益扩展的美国金融市场的信用和信心危机(相关报道见B16版)。

  实际上,自美国次贷市场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就再也没能清晰地看到美联储自身的立场;格林斯潘时代的强势美联储已经很难找到了。
  次贷危机的爆发使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华尔街的能量———任何人、任何机构,一旦被华尔街的强势逻辑纳入,独立性就面临着考验。就目前看来,美联储可能比以前更没有迂回的时机和条件,市场似乎已经为美联储做了选择。美国刚刚发布的就业数据和零售数据好于预期,反而促成了市场的下跌,原因是市场担心预期落空;更确切地说,是华尔街再次向美联储发出警告。
  然而,美联储无限期地提供流动性是否能够缓解和遏制当前的金融市场危机?当前的降息与其说是防止次贷危机拖跨美国经济,还不如说是在为资产价格泡沫这一华尔街制造的空中楼阁提供泡沫支持。不仅难以为华尔街解套,很可能使整个全球市场进入不死不火的休克状态。

美联储独立性受威胁

  比次贷风险更大的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独立性受损所带来的更具破坏力的潜在风险。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之所以牵动全球市场的神经,是因为美元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本位的地位。从货币金融和贸易的角度看,作为国别货币的美元事实上充当了国际结算计价货币的色彩。这本身就是一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错配,而美联储独立性的削弱或受损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错配的危险性。
  为缓解金融市场危机,美联储前所未有地对通胀和美元持续贬值表现出较高的容忍度,这将进一步加剧各国抗击通胀压力的难度。一旦这种过度迁就华尔街的货币政策继续延续,可能会使全球经济陷入持续滞胀。
  另一方面,美联储受制于市场预期(更确切地说是华尔街预期)则很可能损害美元在国际货币经济体系中所充当的世界货币地位。而在当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暂时尚难找到一个信用比美元更稳定、更高的币种来替代。
  两害相权取其轻。面对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风险,与美联储独立性实质性受损所可能导致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体制性、连锁性风险相比,美联储应该走出华尔街所营造的气氛和逻辑陷阱。毕竟,就目前的形势看,降息对信贷市场危机的作用相当有限,同时降息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经济衰退,但是主要建立在资产价格泡沫带来的财富效应下的居民高消费本身就不可持续。

对我国影响不可小觑

  不得不反思的是,在全球面临次贷危机的冲击下,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有些声音都认为中国经济可以置身事外,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然而,中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额占GDP比重由2001年的59%提高到2006年的127%,2007年上半年进一步达到141%,且外贸依存度从2001年的38%提高到2006年的127%,2007年上半年达到170%。对于这样一个严重外向依赖的国家来讲,中国经济不受影响或影响不大显然难以让人信服。
  国外把中国置身于事件之外,显然是希望中国在危机中承担更大的成本———开放中国仍处脆弱的金融市场体系。不可否认,美联储的降息政策与中国央行所面对的日益严重的负利率问题,必然使中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着中美货币政策反方向调整所带来的压力。但是面对中国11月份CPI达到6.9%的11年来历史新高且通胀形势已成的压力,客观上需要中国央行以矫正经济内失衡为主,兼顾调节外部经济失衡的立场,通过综合利用利率汇率等价格型货币政策杠杆工具,继续加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来提高市场对宏观政策的可预见性。显然,宏观调控视角的换位,将客观上摆脱利率政策受制于美联储降息政策的负面影响。
  而且,事实已经证明,国际热钱受美次贷危机影响的流窜性涌入和对人民币升值的炒作,所在意的利润并不在于中美间的利差幅度,主要的套利通道是通过推高资产价格泡沫来实现价差套利。这种国际热钱对资产价格的价差套利交易,恰恰为中国利率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施展的舞台和空间。因此,走出中美货币政策反向调整的悖论,有利于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塑造。而这是当前美联储越来越迷失和困惑的领域。
  总之,相对于金融市场危机,美联储货币政策独立性受损对美国经济和美联储本身来说是一个挑战,对全球经济来讲也是一场更为严重的挑战。

(北京普蓝诺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