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普通工人加薪不只是道德命题
    2007-05-16    郭之纯    来源:燕赵都市报
    对普通工人的工资予以制度性关注,想方设法为他们增加收入,这当然可圈可点。但是,为什么要给普通工人涨薪?这种做法的真正作用和意义何在?笔者发现,在对此问题的认知方面,还普遍不太完整,甚至有着根本的偏差和误解——近年来,每逢提及给工人涨薪的时候,理由不外乎“调节分配”、“拉动内需”或“共享发展成果”、“缩小贫富差距”之类,譬如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此次强调的主要便是“促进劳资和谐”。
    换言之,给普通劳动者加薪似乎完完全全成了一个道德命题;或者,是为了避免社会矛盾激化而“不得不为”的功利选择。事实上,给一线工人加薪,这并不只是个道德命题或和谐信号。关注普通工人的工资收入,不应该只是为了对他们进行安抚,让其“不要仇富”,也不只是为了鼓励他们要“敢于消费”。关注普通工人的收入水平,实际上是关乎中国工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大事。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虽然有“世界工厂”之称,然而真正的工业水平却始终谈不上先进,甚至尚属落后。这种落后在两极都有体现:一在高端的研发能力,一在低端的工艺水平。譬如,由于工艺水平的差距,往往我们与发达国家制造同样的产品,创造出来的价值却相去甚远——中国制造的手表经瑞士工人重新拆卸组装,便可以大大提高质量,成为“瑞士名表”并卖出数倍的价格。可以说,中国当前既缺乏创新能力超卓的高级科研人员,同样也缺乏技术能力精湛的一线工人。
    中国的一线工人之所以普遍技术不够精湛,在笔者看来,与这一群体长期收入微薄所导致的职业尊严感下降或许有很大关系。
    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热爱某个职业才能真正敬业,只有真正敬业的人才能提高劳动水平,通过同样的劳动形式和时间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而如果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挫败和厌倦感,势必就会大大影响到劳动水平。日本经济友好协会曾有一项调查表明:虽然在引发干劲的因素中,工资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在打消干劲的因素中,工资却排在首位。因此,当前“中国制造”之所以因为工艺技术的原因难出世界名牌,一线工人的实际收入不仅长期得不到提高、甚至还有所下降,当属重要原因之一。
    确实,小到一项工程的质量,大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能仅仅依赖于高级知识分子的纸上谈兵。在高端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之外,同样需要一大批普通的劳动者兢兢业业,方能制造高水平的产品。对社会健康发展而言,如果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对自己的职业失去自豪感,甚至厌弃自己的职业,这肯定会带来社会发展的低效。
    所以,关注普通工人的收入,采取种种硬性措施给他们加薪,这不该只被视作一个道德命题,更应该从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高度去认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