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回调有助培养风险意识
    2007-04-20    刘晓忠    来源:新京报

  在股市涨多跌少,迟迟没有出现一个有效合理的回调下,投资者亟需加强风险提防水平和意识,避免陷入盲目乐观的情绪性冲动之中。
  4月19日,由于一季度统计数据的“姗姗来迟”,再加之市场对央行可能将货币政策瞄准股市的担忧,沪深股市大幅跳水,沪综指在权重股的带动下报收于3449点,跌幅达4.52%,其中盘中下跌幅度一度达到7%。
  事实上,市场亟待一次像样的休养生息,至于市场调整的力度和幅度,笔者认为出现类似2·27暴跌行情的概率不大。因为近日发布的基金季报显示,机构投资者已在3月份完成了“空中加油式”的调仓操作,这至少能在技术上保证市场摆脱暴跌的厄运。
  但对中国股市来讲,不仅要理性看待市场的回调压力,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影响股市健康稳定发展的症结,这样才能有效理解和判断当前市场的走势和风险所在。
  首先,市场对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的过度炒作直接影响了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随着上市公司年报的陆续公布,两市的动态市盈率呈现出了不升反降的趋势。因此,部分市场人士认为,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对市场形成了一个自然填权效应,因而目前的价格是市场对上市公司业绩的一种预期反映。然而,即便是目前39倍的加权平均市盈率事实上已经具有了明显的超涨特征和价格泡沫。
  一方面,上市公司上下游行业盈利苦乐不均的现状表明,这种依靠制度性因素形成的挤占性高收益是不可持续的;另一方面,仅凭借2006年单个年度上市公司的业绩高增长就断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大幅度提高为时过早。
  就当前上市公司的业绩来看,笔者认为其高增长一是来自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二则是得益于新旧会计制度变更所带来的财富效应,目前看来会计制度变更对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是相当明显的。当前,市场过于注重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的结果,而缺乏对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成因的具体细分,是造成投资者盲目追涨上市公司股票的重要原因。
  其次,日前推动股市持续性增长的最主要的直观因素仍然是货币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估值偏离问题。股市在吸附金融市场过剩货币流动性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了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而这又进一步推高了市场的估值中枢,从而也不断增加市场的价格泡沫风险。
  在此必须指出的是,市场风险偏好的提高和进一步释放,并不是市场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而是风险承受能力在不同投资者之间发生了转移。也就是说在2·27暴跌中受损失的投资者伤口并没有痊愈,而日前促使股市走出2·27阴影,并进一步推动股市走强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新的投资者。更进一步地说,2·27暴跌是机构重仓股在新旧投资者间的一次换仓操作,市场完成换仓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市场再次积累了做多动力。
  面对货币流动性过度冲击股市的压力,市场认为通过加快蓝筹股回归A股上市,即增加供给来加以缓解。笔者认为,这很可能如同抱薪救火,不仅不会稀释货币流动性的冲击,而且可能会不断增加市场风险。因为在货币流动性源头得不到有效遏制的情况下,即便增加股票供给也不可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由于目前市场的估值中枢已经出现了泡沫,新股发行很难拉低价格中位区间。
  最后,当前股市更深层次的风险在于投资者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工具的严重缺乏。如果说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等为炒作提供了题材,货币流动性过剩为投资者提供了炒作工具的话,那么投资者风险意识的淡薄和风险管控能力的不足就把这些资源最终演变成了风险和价格泡沫。
  总之,在股市涨多跌少,迟迟没有出现一个有效合理的回调下,投资者亟需加强风险提防水平和意识,避免陷入盲目乐观的情绪性冲动之中。希望19日股市的下跌能够进一步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敏感度和风险识别能力,推动股市进入一个有效的回调周期之中。

(北京普蓝诺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