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改革核心是消弭行政区划分割
    2007-01-19    作者:刘显东    来源:晶报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确定了2007年的“七大工作要点”,其中,有关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的工作要点,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这样的制度该如何建立呢?
  自从中国社会日益成为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人口自由流动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成不变的户籍管理制度同市场的要求和公民权利的要求就有了越来越大的裂缝。问题的关键就在两方面,一是人的身份隶属于固定的行政区划,要想改变这一隶属身份(迁户口),就必须通过特定条件和特定的审批程序才可以实现;另一方面是社会福利同户籍身份完全捆绑,特别是这种捆绑模式,牵一发而动全身,成为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掣肘。正因为每一个行政区域要负担其辖区内户籍人口的所有公共投入,所以任何一个地方政府总是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流入,实行严格的准入审批制度。
  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一样,在城市工作、生活、消费、纳税,创造财富,增加城市的GDP,所以他们有权获得同样的城市福利。那么,经济发达城市公共福利水平相对较高,假如开放城市的福利,是否会吸引更多福利移民来加剧城市人口负担呢?笔者认为这是多虑。比如,如果农村的孩子要到城里的学校学习,确实可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但是,在享受到这一服务的时候,他也将付出在这个城市生活的成本,要承受这个城市的高物价、高消费。所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农村的家庭会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分享大城市的教育,而不计成本地把孩子送到城市来上学。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党国英先生设计了一个通过控制住房来控制城市人口的户籍管理方案。笔者以为,这一方案最大的败笔,就是没有摆脱传统的行政区划管理的思维模式。城市没有必要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去控制人口,而是应该根据自由市场的规则去实现人口配置的最优化。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同样也能够有效地配置人口,恰恰是行政区域分割的人口管理模式给市场配置人口设置了障碍。
  那么,市场化的人口怎么配置呢?其中主要的就是产业对人口的聚集效应。比如,最初深圳有较多的三来一补企业,也就吸引了很多外来劳动者,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当深圳走向产业升级,一些低端产业日益淘汰和迁移,相应的劳动人口也发生迁移,城市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也就随之发生改变。
  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的关键,是让城市的所有居民都平等地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当公民流动的时候,其各项权利也相应流动,所以,建立全国统一的医保和社保号码,建立全国通用的学籍档案管理体系,将是消弭户籍制度行政区划性分割的重要途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