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耕地面积减少成粮食供应吃紧重要原因
    2006-12-19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近日,国家有关部门再次“开仓放粮”,公开向社会拍卖50万吨按最低价收购的小麦,这是今年进行的第4次拍卖。
  而国家发改委也以特急形式下发了《国家临时存储粮食销售办法》,并明确表示,国家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安排临时存储粮在粮食批发市场上将常年常时公开竞价销售,保证市场供应,保持粮油市场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家大批库存粮食投放市场,市场供应偏紧的情况将得到改变。
  与此同时,农业部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明确表示,虽然目前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产不足需的态势依然存在,国家粮食安全仍存在隐
  忧:一是人均耕地资源不足。最新资料显示,2005年耕地保有量人均仅1.4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农业用水每年缺口达300亿立方米;二是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较大,农户平均耕地仅7.3亩,只相当于美国的1/400,日本的1/10;三是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粮食进口量的细微变化就可能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近年来,国际粮食贸易基本趋于稳定,年均贸易量大体保持在4800亿斤,约为我国粮食年度总产量的50%左右。我国粮食进口国内需求量的1%,就相当于国际粮食贸易量的2%。
  在此笔者认为,粮食供应吃紧的局面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快速发展、重工轻农所致。笔者曾在一些主产粮食地区采访,当地政府领导的执政思想都是要优先发展工业。他们认为,综观全世界富裕地区,没有一个地方是因为优先发展农业而富裕起来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以及长期追求经济利益的政策才会使农民离开土地,也使可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不言而喻,没有土地,粮食何来?
  由此次粮食涨价、粮食供需将长期偏紧的问题来看,尽管中央政府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生计问题,并为平抑价格做了许多工作,但作为政府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政府不是救火队员,不要石油短缺才知道石油问题,房地产狂涨才知道房价问题,粮食短缺才知道粮食问题,国家对民众的衣食住行基本需求应该有战略性的方针政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