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毛上的汗水与眉毛下的泪水
    2006-12-07    徐迅雷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昨天网上最热的新闻是乌鲁木齐大面积停暖逾3天,而当地最低气温已达到零下14℃,万余户市民受冻……这之前的12月4日早晨,辽宁抚顺发生百吨液化气泄漏事故,3万立方米白茫茫的毒雾气体笼罩6平方公里土地。
   与这些看得见的大事故相比,更可怕的是看不见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它是百姓生活中的无声杀手,让我们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造成巨大的生命损失。今冬以来,北京市一氧化碳中毒病人已达140多例;而在上一个取暖季,全国至少有3850人煤气中毒,140多人死亡(12月4日央视《焦点访谈》)。
   迅速行动是必要的。如今,十个部委共同发通知要求加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防范;中国气象局要发布一氧化碳中毒气象等级预报,国家安监总局则要求迅速开展城镇燃气安全大检查,建设部表示加快对事故易发多发危旧住宅区改造……这是国家层面、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很重要啊。
   如果不是看到《焦点访谈》的镜头,我还真不知道北京市有那么多低矮平房,老百姓是用“土暖气”取暖的。外地人怎么能想得到,北京市用煤火取暖的人口多达443万,竟占全市总人口的1/4!若不能正确使用煤炉取暖,那么一氧化碳杀手就会悄悄降临。
   事关百姓,事关民生,而且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它难在落实到“家”。北京市采取了挨家挨户检查的措施。辖区民警一次次“登门槛”,把工作做实做细,真的不容易。他们的“登门槛”,让我想起“登门槛效应”。这本来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是美国两位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雷泽所主持的实验,他们让大学生来执行,访问对象是郊区一些家庭主妇:第一位学生挨家挨户登门,请求主妇将一个关于“驾驶安全”的小标签贴在窗户上,这是一个小小的要求。两周后,第二位学生再次“登门槛”,要求家庭主妇将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竖立在自家院内。这个招牌可不美观,所以这是一个大要求。实验结果是:在答应了首次“小要求”的主妇中,有55%接受了这项“大要求”;而首次没有被访问到的家庭主妇中,只有17%接受了这个“大要求”。
   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在起初提出“小要求”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大要求”,就相对容易被接受。所以,“登门槛效应”又被称为“得寸进尺效应”。为了百姓的平安,责任人员就要这样不厌其烦地一次次“登门槛”,“得寸进尺”地把工作做好。在京城,要说服市民把那些危险安装的“土暖气”给整改好了,可不容易;那些负责任的社区民警,就是这样贴心贴肺地一次次“登门槛”,一步步将安全措施落实到位。而许多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正是因为责任人员缺乏那“登门槛”精神吗?
   百姓生活,求个平安。许多人不是生活在有集中供暖的高楼里,不是工作在有中央空调的大厦中,我们要想到“哀民生之多艰”。暖暖和和、平平安安度过冬季,对老百姓来说多么重要。如果没有公务人员眉毛上的汗水,那么,百姓眉毛下的泪水就会多很多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