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制造业用工、薪酬双降 珠三角现“假性用工荒”?
2012-09-06   作者:李博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字号
  “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
  日前,在新华经参仕邦人力资源指数报告发布会上,有官员指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目标并未实现。
该报告指出,制造业在2011年出现劳动者聘用量和劳动报酬双下降的趋势,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放缓,尤其是实体经济面临较大压力的现实。
  而在今年经济增速下调的情况下,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增加劳动者收入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制造业用工、薪酬双降
  2011年,不少地方制造业出现劳动者聘用量、劳动报酬双下降的趋势。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指出,2011年制造业仅有5个月的聘用量出现增长,整体呈下降趋势。在对4个重点行业的调查中,制造业劳务派遣人员的劳动报酬指数小于100,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劳动报酬指数仅为90.96,呈下降趋势。
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2011年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受到抑制,特别是吸收劳动力较强的中小制造业企业,在信贷紧缩、人民币汇率不断小幅上升的条件下,开工率普遍下降,造成聘用量的减少、劳动报酬的下降。
  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专家预期“劳务派遣用工量增加和劳动报酬增长都不确定”。
  苏海南认为,制造业劳务派遣人员聘用量和劳动报酬呈全局性双下降,更是反映了我国实体经济可能面临较大压力的现实。
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巡视员刘浩告诉本报记者,今年经济增速预期下调对各个行业,如制造业就业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
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7.5%,公开数据显示,1-2月份东部地区经济减速明显,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下降约2/3。
  中西部地区虽然增速较快,但是专家指出这些地区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在地方债务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这种依靠巨额投资拉动经济的“大干快上”模式不可持续。
  “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如果政府的开支不是建立在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可能导致不可持续的结果。”刘浩警告说。
  珠三角“假性用工荒”?
  “现在不仅招工难,就业也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说,去年新增就业人数创10年来的新高。
在就业难的同时,从沿海蔓延到全国各大城市的用工荒现象也同时存在。即使劳动报酬上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州、深圳的用工荒现象仍很严重。
  上述报告显示,广州、深圳的劳务派遣人员在劳动报酬上涨的同时聘用量没有明显上升,显示“用工荒”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不过,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认为,广、深两市的用工荒是一种“假性用工荒”,值得警惕。
周天勇分析称,由于物价上涨较快,导致这些城市生活成本急剧攀升,劳动者对薪酬的预期提升;物价过快上涨也推高了用工企业的成本,使其利润减少,无法按劳动者的期望提高薪酬。“企业不招工是等死,招工是找死。”周天勇说。
周天勇建议,应该通过进一步对中小企业减税轻费,来扩大生产、扩大就业。他认为,近期的一些税收改革存在“假减税、真增税”的可能。周天勇强调,受地方土地收入减少影响,今年应警惕地方政府不落实减税轻费政策,反而加税加费。“这样有可能加剧一批企业的生存困难。”周天勇说。
  劳动者收入并未与经济增长同步
  “中央十七大提出提高‘两个比重’,现在马上到十八大了,实际并没有提高。”有官员指出,这主要表现在劳动者收入没有与经济发展取得相应的增长方面。
  十七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而“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要实施“两个同步”,一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二是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
根据上述报告,与上年同期相比,2011年劳务派遣人员劳务报酬有明显增长,增速基本稳定,不过,多位专家认为,劳动报酬的增长还是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水平。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指出,去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9.2%,职工的工资增长率是8.5%。
“社会呼吁推动收入分配的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消费,其实最根本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巡视员刘浩认为,这么多的目标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上。
然而,在企业成本上升、无法支付更多劳动报酬的情况下,如何奢谈提高劳动者工资?
  周天勇认为,“必须在财政政策上实行减税,扩大生产、扩大供给、扩大就业,形成供给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宏观调控要向着有利于增加就业的方向进行。”
  莫荣也认为,要解决推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实际上就是扩大就业、提高收入。他主张改变将经济增长作为优先战略的做法,把促进就业作为优先战略。“只有通过不断的提高人民的收入,内需才会真正增长起来,经济就会好转。”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