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向税收财政转型的“深圳样本”
2015-05-29    作者:李宇嘉(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有关土地财政迎来“拐点”的报道近期颇受关注。财政部数据显示,国有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在2013年达到近60%的历史最高值后便开始一路下滑,去年降到了56%,今年前4个月更降至32%,同比下滑近40%。地,终究有卖完的那一天,且依靠卖地使得地方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会不断恶化。土地财政“玩不下去了”,地方财政怎么办?

  在本质上,土地财政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融资手段,由于我国不具备城镇居民普遍拥有不动产的初始条件,房产税无从谈起;金融信用不发达,地方政府不能直接发行地方债券,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需要一次性投入,而税收仅限于“吃饭财政”。于是,借助于城市土地国有、集体土地市场化需要经过政府征收,土地财政充当起了我国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

  基础设施完善与城市人口、产业集聚之间互为因果,这也是驱动分工细化和产业升级的动力,也是降低工商企业和个人经营创业成本的基础,更是涵养税源的保障。当土地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并达到完备的程度后,政府该顺势开启土地财政向税收型财政的转型之路,避免债务风险爆发、金融风险恶化,实现财政和公共服务供给可持续。

  作为我国内地“土地财政”的先行者,深圳见证了土地财政发生、发展和转型的全过程,深圳的经验可为各大城市借鉴和吸纳。

  上世纪80年代首先在深圳启动改革开放试验,允许银行贷款就是一大政策。1985年深圳借贷了6.5亿银行贷款,每年须还息5000万。深圳在全国最早执行《外资法》,收取土地出让费,但1982年至1986年累计收取的土地使用费不足4000万,还利息都不够。是霍英东“一语惊醒梦中人”:你们有土地,怎么会没有钱?钱可以从土地中来!这话可不是“无厘头”,因为香港经验就是土地财政。于是,深圳政府于1987年10月确立了“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出让、转让、抵押”。1987年,深圳仅转让了三宗地,就还清了全部贷款,还让政府库房收入增加了2337万,相当于1985年至1986两年的土地使用费。从此,深圳土地市场化出让或土地财政的里程开启并推广至全国。

  深圳“试验田”面积仅1991平方公里,在30多年高速发展期间,开发比例却高得非常惊人,在2008年开发强度已达46%,市场化开发的成分占绝对比重,对于推进城市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中的园区开发、扶持产业发展和升级的综合贡献可想而知。

  时至今日,深圳的城市面貌、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城市治理能力等都是全国最好的之一,与土地财政的贡献直接相关。而且,改革初期,为吸引外资,深圳不仅在土地出让上实施廉价甚至免费的政策,而且集体土地上建设的小产权房变相“入市”,也降低了城市劳动力的社保成本和住房保障成本。另外,为招商引资,各行政区对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通水、通电、通路等)也加大了建设力度,所需资金基本从土地出让中来。

  长期代工制造,让深圳成了模具、配件、元器件生产中心,但也积累了科研成果产品化、商业化的经验和技术,产业升级水到渠成。在创业板、中小板、私募和创投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和草根金融的助推下,深圳顺利实现了从贸易到代工,再到技术创新的产业升级。目前,深圳已告别工业外向型,形成了产业链和相关配套成熟的通讯、计算机、软件和医药等高科技产业群,高技术制造业在2014年占比达63%。制造业转型带来了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2014年第三产业GDP占比达56.5%,创历史新高,其中近七成由现代服务业贡献,深圳已稳居中国金融业第一梯队。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口号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宽松的入户门槛让成千上万怀揣梦想的人来到深圳这个“创业之都”、“”造梦工厂,狭小的空间内集聚了2000万的人口、1000多个产业园区、商事主体185.8万户(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老板)。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代工出口”后,深圳开始“腾笼换鸟”,有限的土地资源向符合升级方向的产业倾斜。目前,深圳工业用地价格(3200元/平方米)是全国最高的,传统代工制造业(如富士康、戴尔、惠普、联想等)不得不外迁。

  产业升级转型驱动内涵式增长,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现代服务业等各个领域,深圳目前都有独领风骚的龙头企业。2014年,深圳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2%,为全国增速的4.9倍;高技术制造业连续两年快速增长,2014年增速为13.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5%;今年一季度深圳GDP增长7.8%,居一线城市第一位。产业升级带动收入水平提高,2014年深圳在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存款等指标上都位居全国第一。产业升级和收入水平提升涵养了税源,被认为是对“土地财政”依赖最小的城市。2013年,深圳政府性基金收入仅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19%,在全国处于最低水平。也就是说,深圳80%的政府收入来自税收,已达成了典型的税收型财政。

  深圳的土地财政转型说明,城市政府要将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涵养税源,政府应制定总体的产业扶持政策,而不是扶持具体企业,产业升级自会倒逼传统产业搬迁或退出,实现“腾笼换鸟”,土地财政助推产业转型和人口集聚,可达到涵养税源的目的,这是顺利实现土地财政向税收型财政转型的可行路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机构预计今年“土地财政”将缩水 地方偿债压力或再增
· 以改革之药去土地财政沉疴
· 土地财政吃紧 地方债还债压力陡增
· 土地财政“大审计”背后的“小期盼”
· 土地财政审计事关“第五个现代化”
 
频道精选:
· 【思想】加入SDR不是目的RMB更开放才是目的 2013-06-14
· 【读书】最美好的行当——天使投资 2015-05-28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脱欧公投:卡梅伦连任后的新棋局 2015-05-29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