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奎:体制机制创新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核心动力
2015-05-08    作者:记者 金辉/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前不久,国务院批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作为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发展广受瞩目。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研究员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面积大,跨区域建设发展的难度大,城市群内部融合还不够,涉及的主体非常多,因此体制机制创新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动力,要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新的关系网络。
  冯奎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一个广域区域,城市群还处于“发育中”,发展还不够完善,这是当前阶段最显著的特征。
  第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全国各个城市群中的面积最大,有31.7万平方公里,相对于长三角再加上珠三角的总和,比成渝、京津冀群都要大。第二,31市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各个城市群中涉及的地级市的数量也是最多的。第三,从人口来说,流向复杂性也非常高。我们估算,长江中游城市群约有3000万人口是向外流出的,其中长三角、珠三角是两个主要的流向。但同时,也有2000万流向武汉、南昌、长沙等大城市,但没有实现市民化。第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总量不低,去年达到6万亿,占全国8.8%,但比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人均经济总量还较低。第五,水环境、水治理以及相关的生态因素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点,亮点,也是难点与焦点。
  “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几个城市群,处在趋于成熟的阶段。还有许多城市群,处在雏形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发育中’、‘发展中’的阶段性更加明显。”冯奎表示,它的城镇化、工业化速度都较快,经济增长率达到9%,超过全国平均数。城镇体系较为完善,城镇密度较高。城市群内部的武汉、南昌、长沙等大城市仍以集聚为主,分工体系开始形成,扩散效应开始出现,但还不是主导方向。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路径仍然是外延式为主,内涵式为辅。
  当前,虽然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有了一些合作,比如跨省交流平台达到30个,还签署了《武汉共识》、《长沙宣言》。次区域的合作也有一定实质性的动作,例如咸宁-岳阳-九江小三角,九江-黄冈、新余-宜春-萍乡等的合作都有推进。但是,就整体而言,合作交流更多还是落在理念上、纸面上,是粗线条式的、框架式的,多层次合作还没有形成。
  冯奎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这三省31市的关系处理中,起主导性的还是行政隶属关系。在城市群发展背景下,就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重新架构富有活力的城市、城乡之间,政府与企业、团体之间,城市群内部与外部之间新的关系网络。对于城市群发展来说,体制就是构建新的关系网络,机制就是让这个关系网具有能动性、有活力,能够一直积极向上。
  从跨区域的特征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涉及到省际、城际不同区域。与京津冀不同,这里没有政治中心。与长三角不同,这里也没有大家都绝对认可的经济中心。与珠三角不同,这里的市场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以前,三省31市之间以前更多讲竞争,现在既要讲竞争,更要讲合作,讲城市群内部的竞合关系。这种关系如何形成,必然要逐步培育形成新的体制机制。
  从城乡关系来看,整个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2%,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2000多万的人口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各类城市生活、居住6个月以上,但没有户籍,没有完全的市民化。这个城市群中,武汉市在湖北一家独大已经多年,南昌、长沙等也都相对发达,此外还有一批有影响力的地级市、县级市。但这些大中小城市之外还有大量的农村地区,农业转移人口还很艰巨。异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都需要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集中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土地制度改革、投融资制度改革、行政管理改革等等方面。
  从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公共服务这些方面,长期以来主导的思想观念还是各自为战,各讲各的一亩三分地。这与发展阶段有关,也与现有行政体制条件下资源配置的结构有关。
  冯奎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他建议,改革要从五方面着手:
  首先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体制创新。虽然已经有了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但规划还是一种顶层设计。具体下来,在一体化的城市群规划中,中心城市、一般城市、小城镇需要在一体化的规划中谋求各自定位。城乡要素资源的流动,要尽快从小的行政区范围向城市群层面进行扩展,这样才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其次,在综合交通的组织上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交通是先行官。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而言,涉及的城市那么多,交通方式又非常复杂。怎么样打破封锁,降低交通运输成本?怎么样促进三省物流的发展?怎么样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到城市群的综合交通发展?等等,都需要尽快研究推进。
  第三个是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方面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治水”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特色。长江中游城市群有1100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城市群内还有长江最大的3条支流——汉江、湘江、赣江。水能变成水利,也能变水患。在治水方面的协同治理,需要进行规划对接、航道连通、港口合作安全应急、资质互认等实质性的合作,需要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
  第四个是产业发展方面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当前特别关键的,是要共建、共用、共享一些共性平台,推动城市群产业发展。这样既能降低平台建设,又能提高平台的利用效率。这些平台既包括实体的内容,如国家重大的实验室、重要的产品检测中心、跨区域的物流贸易中心;也还包括一些重大活动事件,如集中力量举办一些重大博览活动等。
  第五个是生态环境共同治理的内容。城市群内部的水、气是流动的,对于水污染、大气污染联手共治将是下段的重要内容。目前三省在污染物排放标准上也还需要进一步统一,突发事件处理要启动共同响应机制,需要探索进行联手进行环境执法等等。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切勿操之过急
·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
·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下发 打造中国新增长极
· 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经济"第四极"
· 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频道精选:
· 【思想】环境治理首先要政绩观“绿化” 2013-06-14
· 【读书】从IT到DT 2015-05-06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改革推进落实遭遇“软抵抗” 利益固化现象浮现 2015-05-07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