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进创新以应对全球再失衡
2015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
2015-04-27    作者:闫坤 张鹏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为提升美国经济的边际产出效率,延长再工业化的经济驱动效应,美国将进入到技术外溢、模式外溢和产业外溢阶段,亟须推进全球经贸格局和机制调整,经济全球化发展进入到新的关键时期。
  ●在去杠杆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资本供给难以满足投资需求,利用较好的投资收益率从发展中国家吸引投资,引致发展中国家的储蓄转移成为全球经济再失衡的重要表现。
  ●我国面临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增多和体制机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的挑战,同时也受到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再全球化和再失衡的压力。解决压力和挑战的路径就是驱动创新战略。

  2015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的形势依旧错综复杂,但复苏的逻辑主线逐步清晰。发达国家在新一轮再工业化、再全球化中占据优势地位,并可能加剧全球经济再失衡的风险,从而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影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发展也进入新常态,在运行中表现出一定的体制机制弊端和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加速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是我们迎接新常态,是我们克服全球经济再失衡的重要决策。

  发达国家复苏信号增强 全球经济再失衡态势初显

  2015年第一季度,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进程仍然表现为明显的不同步。但是,各国经济运行中的亮点在不断的增多,积极因素的作用也有所放大,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和前景不断明朗。从目前的情况看,除了中国以外,世界上的发达经济体有可能先行进入复苏,加之“正向供给冲击”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形成了利益再分配,全球经济再失衡的态势已初步显现。发展中国家需引起警惕,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直面国际市场的竞争,抓住经济复苏期中的重大机遇。
  美国经济:从再工业化到再全球化
  一季度,美国经济仍在持续稳定增长的轨道上运行,各类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市场效率和企业创新等指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国内要素的边际产出率逐步下降,经济初步进入“稳态”区间的特点明显,再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果进入平稳期。一季度,美国GDP增速预计将达到2.5%左右,考虑到2014年同期为-2.1%,这个增速虽属正常但仍弱于市场预期。剔除油价和其他附属因素影响后的核心CPI达到1.8%,低于美联储2%的警戒线,处于温和通胀的水平。3月末的美国失业率水平维持在5.5%,进入到充分就业区间,通胀和失业的关系进入到敏感期,一季度共新增就业68万人,要素市场处于平稳有序的状态。
  美国再工业化的影响目前已经从企业层面扩展到产业层面,从效率导向转向结构导向,并开始深入影响美国国民经济的生产组织形态和商业经营模式,为全球制造业小型化、智能化和专业化的路径做出了重要探索。我们认为,美国再工化的核心是“分布式布局+智能化组织+模块化生产+多样化供给”。
  为提升美国经济的边际产出效率,延长再工业化的经济驱动效应,美国将进入到技术外溢、模式外溢和产业外溢阶段,亟须推进全球经贸格局和机制调整,经济全球化发展进入到新的关键时期,国际经济组织、多边经贸规则、区域经济合作和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等领域的调整与改革将渐次起步,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美国的再工业化到再全球化战略的关键是外部市场的效率和交易成本的控制。因此,美国再全球化的战略重点将基于以下原则展开,包括:第一,以简化多边注册和保护标准趋同的新一轮知识产权合作;第二,以非关税壁垒和贸易管制措施为重点的多边贸易合作;第三,以立足于东道国资源和要素,实现自主性研发生产,并面向国际市场的投资合作;第四,以推进国际互联网在更广阔的领域内覆盖,并坚持开放性、打破信息壁垒的国际信息合作;第五,以扁平化、自由化和自主化为特征的新型国际产业链,以及打破“微笑曲线”模式的新型国际价值链。这些内容可能将成为美国在2015年国际经济合作和谈判中的重点内容,对于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而言,也将成为利害兼具的“双刃剑”。
  欧盟和日本:竞争和转型中的经济复苏
  进入2015年以来,欧盟和日本的经济运行中的亮点不断增多,各项领先指标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向复苏的方向发展。预计2015年下半年,欧盟和日本的经济都将探底企稳,逐步进入到经济的上升期和复苏期。
  欧洲央行在年初赢得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诉讼,为欧洲版的QE扫清了政策障碍。3月份,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达到了103.9,超过了市场预计的103.1;投资者信心指数持续保持增势,3月末的数值达到了20,为2007年8月以来的最高;商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较快增长,增速超过3%,为整体经济复苏在需求面上提供了重要支撑。
  日本经济也逐渐克服了消费税政策的冲击和“第三支箭”未能有效落地的影响,经济呈现复苏的势头。2月份,受到日本企业利润增加和产出增加的影响,日本失业率进一步下降到3.5%,失业人数仅为230万人,是发达经济体中就业表现最好的国家;核心CPI实现了2%的增长,基本符合日本经济政策的调控方向,实现了连续21个月的正增长;贸易环境持续改善,实现贸易顺差1.44万亿日元(约合119.5亿美元),是2011年9月以来的最好水平;对外投资保持增长,海外投资收益总额大幅增长,增速达到27.5%,达到1.86万亿日元(约合154.3亿美元)。
  再失衡:发达国家从借入“缺口储蓄”到借入“储蓄缺口”
  在美国经济率先复苏的带动下,以制造业为龙头,欧盟和日本各国通过市场形态、产业布局、企业组织和生产工序的变革,抓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有利时机,有效对接再工业化和再全球化的机遇,实现效率提升、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但在去杠杆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资本供给难以满足投资需求,利用较好的投资收益率从发展中国家吸引投资,引致发展中国家的储蓄转移成为全球经济再失衡的重要表现。
  相较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全球经济失衡,“再失衡”表现出两类典型的特征。第一是发达国家从借入“缺口储蓄”到借入“储蓄缺口”。相对于危机前“缺口储蓄”的借入,当前的借入的“储蓄缺口”主动性更强、需求的规模更大、对发展中国家内部的投资挤占效应更加突出。如果说“缺口储蓄”的借入是基于发展中国家存在剩余储蓄前提下的一种资源再配置,那么借入“储蓄缺口”则是基于发达国家的投资缺口中,具有明显的市场主导下的初次分配特征——“储蓄”成为全球性的资源配置,价高者得。第二是储蓄的来源从贸易盈余转向投资替代,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恶化。在危机前的失衡阶段,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大产出能力,形成大量的贸易收益。这个贸易收益,就成为发展中国家借给发达国家,以弥补“投资缺口”的重要储蓄来源,具有循环性、互补性和互利性的特征。而再失衡条件下的“投资缺口”则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产出能力的扩张和产出效率的提升,国际储蓄的借出和借入不具有循环性,将逐渐抬升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成本,降低企业活力,影响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进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发生系统风险。对于这一情况,需要高度关注,并采取切实措施,保持我国在全球资本流动和再配置中的主动权和市场韧性。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局面

  ——GDP增速运行在合理区间,物价与收入形势保持平稳。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规模为140667亿元,同比增长7.0%,与全年的控制目标基本一致,总体经济运行仍保持在合理区间之内。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2%,暂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风险。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08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缩小。
  ——“三驾马车”结构保持稳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居首位。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775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5%。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1.0%,积极财政政策已经进入到实施层面,政策效果将在二季度逐步显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71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6%。网络购物依然是消费活动最活跃的部分,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7607亿元,同比增长41.3%。进出口总额5543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0%。其中,出口增长4.9%,进口下降17.3%。贸易顺差7553亿元人民币,规模再创新高。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深层次矛盾逐步暴露。从产业结构的情况看,第三产业的占比高达51.6%,较2014年的48.2%又提高了3.4个百分点,在反映经济结构改善的同时,工业生产增速的放缓也是导致第三产业占比快速提高的重要原因。在居民收入结构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61,比上年同期缩小0.05。
  房地产行业是当前需重点关注的关键性产业。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66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5%,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27892亿元,同比下降2.9%,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压力进一步增大。3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49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6%,房地产企业的库存压力也不断增加。工业企业的经营困难是需要关注的另一个关键性问题。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452亿元,同比下降4.2%,主营业务收入毛利润率和净利润率分别为14.45%和4.9%。

  推进创新驱动战略 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当前,我国面临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增多和体制机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的挑战,同时也受到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再全球化和再失衡的压力。解决压力和挑战的路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高效率的市场,二是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三是开展智能化的生产。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基础就是创新,就是创新与生产的对接与结合,即创新驱动。财政应统筹各项资源,加大支持力量,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推进低成本创新为主要着力点,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目标与使命。
  创新驱动战略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对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国务院面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制定的重要基础性战略,通过政府简政放权,通过投融资的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对创新实践活动的全方位支持,来形成我国创新和创业的新局面。创新驱动战略连结“创新”和“驱动”的两端,既强调创新的范围、模式和方法,又强调创新成果的使用、转让和保护,因此,创新驱动战略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并具体落在“众”的环节、“创新”环节和“创业”环节三个方面。
  财政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着力点与主要措施
  根据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复杂经济形势和外部环境压力,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财税政策,应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调动自身资源,统筹各方力量,坚持科学规范,为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提供动力支撑。在具体的政策设计和规划中,须着力做好以下三个领域的工作。
  第一,坚持市场导向,提升潜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发挥决定性作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方向、路径、组织方式和实现方法都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在竞争与效率的基础上,财税政策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与市场力量形成合力,并提升惠民生带来的经济发展潜力。
  第二,减税降费、定向调控。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是降低市场门槛,提升企业活力,增强投资意愿的重要保证,对企业的综合促进作用巨大;定向调控则是从政策实施的效果出发,考虑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和市场的公平要求,针对具体对象采取的灵活、科学的调控手段。当前,我们亟须这两种手段的有效搭配,用财税政策的“加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可考虑的措施手段有:一是结构性减税,特别是完成“营改增”改革,促进研发活动,推进专业化分工;二是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对研发费用的核算方法和范围进行调整,增加研发费用包含的项目,如模式创新的研发投入等,并实施加计扣除;三是对创业投资实施税收优惠,对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的投资,统筹研究相关税收支持政策;四是继续完善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清理对小微企业的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
  第三,加力增效、激励到人。财税政策要继续加大对“双引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统筹的基础上,增加投入的规模和渠道,注重政策的效果和过程的公平开放;在鼓励创新的基础上,优化国家、企业和研发人员的分配格局,以人为本,加大创新收益对项目承担研究团体和人员的倾斜力度。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税研究中心 财政部科研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宏观经济增速或已接近底部
· 朱光耀:财政政策的积极性一定要体现出来
· 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
扩大赤字与减税降费双管齐下
· 四方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
· 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频道精选:
· 【思想】奔驰被罚对“纵向垄断”再敲警钟 2013-06-14
· 【读书】如何保持持续的专注力? 2015-04-02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IMF何时摆脱份额改革“拖延症” 2015-04-24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