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制度倒逼银行业“硬约束”
2015-04-02    作者:李宇嘉(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    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到:
【字号

  根据披露的数据,我国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基本都在200%左右,资本充足率都在13%以上,按照一般理解,如此“双保险”完全能够覆盖未来可能产生的损失。但是,估计没有多少业内人士这样认为。

  在经济增长下台阶、增长动力转换、产业结构新旧交替的“新常态”下,旧式经济(传统制造业、4万亿投资等)给银行带来的冲击或将在未来爆发。最新披露的银行2014年财报,银行净利润增速已经从过去动辄20%下降到了5%-8%,不良资产率连续13个季度攀升,大银行近年来首次突破1%。

  从银行目前的行为来看,在国家长期担保下,套体制的利,这种旧式依赖的惯性还在持续。2014年以来,尽管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和定向宽松不断,管理层希望银行贷款转向新兴产业、三农和小微,但银行依然青睐地方融资平台,甚至是不惜借助各种通道,将资金投向信托、资产管理和股市(如伞型信托),赚取高风险收益,而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无解。

  因此,在经济转型的风险还未大规模爆发,特别是占银行贷款60%不动产抵押贷款还未受到房价下跌冲击,在拨备、资本这两个用于冲抵日常经营风险的“双保险”之外,按照国际银行业的监管框架,推出了存款保险制度,致力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从而构建“拨备+资本+存款保险”三位一体的风险防范体系,显得非常重要,是形势倒逼的结果。

  尽管国有大银行都已经上市、成为了全球化的商业银行,但国家或地方“一股独大”的性质未改,国有控股的性质让国家不可能在银行出事的时候袖手旁观。就像即便分家了,老爸也不会看着儿子在外闯荡失败了也不管,更何况这个“老爸”过去经常帮助儿子,也有实力帮助儿子。因此,很多人认为,在连一家信托公司破产都不能接受的情况下,即便存款保险上线了,也不可能让银行倒闭。

  笔者认为,我国的改革向来都是倒逼的,如果存款保险上线了,至少会给储户和银行传达一个信号,国家不再完全兜底了,渐进退出并让银行自担风险是大趋势。这样,银行就不会像过去那样,利用国家担保、无视国家信贷政策,将贷款违规投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甚至借助通道投向信托、股市等,赚取高收益却将未来可能爆发的风险留给国家。而且,如果哪家银行的风险大了,储户自然不会选择这家银行。也就是说,有了存款保险,银行要通过自己提留利润来缴纳存款保险费,至少短期内银行过去的“任性”行为会少很多。

  很多人认为,如果贷款对象(如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基建项目)的硬约束建立不起来,就无法让作为输血单位的银行建立起硬约束的机制。笔者认为,这同样也是一个过程,基建项目未来将更多地通过债券市场、PPP等国际通行的“长周期、低成本”模式来融资;地方政府通过债券市场筹集地方债已经是大趋势,万亿债务置换计划已经破冰,未来的规模会更大,地方政府对银行的依赖会下降;国有企业改革将在清理旧式产能、中国制造式的升级,以及政策性银行体系的完善,逐渐与商业银行撇清关系。

  喊了近20年的存款保险制度终于要实施了,这将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情,存款保险基金很快建立起来,在民营银行准入门槛降低、银行竞争加剧、风险渐次释放的背景下,我们更期待第一单破产清理和偿付,这或许将是我国银行业真正走上商业化道路的开始。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存款保险制度终落地 5月1日正式实施
· 存款保险制度5月1日起施行
· 央行:存款保险制度准备工作就绪
· 央行:存款保险制度今年应该会实施
· 央行:存款保险制度准备就绪 起步阶段费率单一
 
频道精选:
· 【思想】稳定住房消费不是让市长力挺房价 2013-06-14
· 【读书】下一个浪潮是智能时代 2015-03-30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内外需乏力 珠三角制造业面临“最困难的一年” 2015-04-02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