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刚性兑付仍需艰苦努力
2015-03-17    作者:安邦咨询供稿    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到:
【字号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国金融行业的不良风险显著上升。对于日益升高的金融风险,在3月15日召开的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允许个案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按市场化的原则进行清算。李克强称,这是为了防止道德风险,也增强人们的风险意识。

  这一表态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明确表态,说明逐步打破刚性兑付,金融风险的有序释放是中央乐意看到的,个案性的违约事件将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个案性”的限定也表明,中央将把金融风险的暴露控制在有限范围内,避免上升为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对于后者,以中国政府掌控的资源看,将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内应当是不难办到的。问题在于前者,中国政府与金融机构真的能打破刚兑吗?

  打破刚兑的预期在国内一直存在,去年年初发生的一系列信用事件一度令市场认为,2014年有望成为打破刚兑、实质信用违约的元年。但遗憾的是,不论是超日债还是中诚信托的“诚至金开1号”,最终都获得了有关方面的兜底。有意思的是,其实早在去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便已作出过类似的表态,只是没有把话挑得太明。彼时针对金融产品违约,李克强指出,“确实个别情况难以避免,我们必须加强监测,及时处置,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言下之意,个别情况发生了也就发生了,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即可。但到了风险处置的实践中,各级政府与金融机构不仅对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毫不含糊,连带“个别情况”都予以坚决兜底。

  围绕刚性兑付,当前市场已经陷入了囚徒困境。大道理人人都明白——刚性兑付使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区分和确定合理的风险溢价,抬高了无风险收益率,导致风险累积。让一些违约事件顺应市场的力量而自然发生,有利于强化市场纪律的约束,端正产品发行者和投资者的行为,有利于财富管理市场的健康发展。但真正要从自己这里打破,却谁都不乐意了,市场中不乏叶公好龙者。比如在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刚刚出事时,工行便明确表态,拒绝为该款由其代售的理财产品兜底,但却依然在有关方面的运作下,以第三方接盘的方式收场,完成了本息的兑付。同样的情况在超日债上也有所体现,在地方政府的游说下,超日债最终由协鑫集团联合8家国资背景的私募股权基金兜底完成兑付。在国家队宣布救火后,不乏市场评论认为,超日债都能全部偿付了,垃圾债可以闭着眼买了,刚刚培育起来的一点风险意识又毁了。如今,相同的命题再度摆在人们面前,2014年未能真正打破的刚性兑付,能在2015年迎来破局吗?

  我们对此并不乐观。刚性兑付应当打破,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将使得这一改变格外艰难。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能否“依法治市”的命题,中国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是否做好了市场化处置风险的准备,能够依法保护各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与金融机构能否摆脱政治干扰,按照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操作进行?

  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为避免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财政部正在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存在兑付风险的城投债将获得地方政府的信用背书。此举固然能够缓解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问题,在延长期限的同时降低利率,但也将引起市场信用风险的分化,资金将更倾向于追逐低风险高收益的城投债,进一步抬升民企债券的收益率,加剧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境况。

  刚性兑付问题,是2014年未竟的市场化改革内容之一,需要在2015年迎来破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财经记者的2014:“刚性兑付”之殇
· 消除“刚性兑付”的制度根源
· 以风险交易市场化破茧刚性兑付
· 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亟待打破
· 债市信用事件点状暴发 刚性兑付渐行渐远
 
频道精选:
· 【思想】重建“环保公信”时不我待 2013-06-14
· 【读书】马云2015开年"双响炮"背后的深长意味 2015-02-26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农村“角落贫困”触目惊心:贫困户住土房睡草席 2015-03-17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