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不能蜻蜓点水
2015-02-26    作者:徐立凡    来源:京华时报
分享到:
【字号

  土地制度正站在又一轮改革的十字路口。媒体报道,继中央印发有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工作意见后,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相关决定草案,拟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33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暂时调整实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这意味着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进入正式启动阶段。

  之所以实施土地制度改革,是因为随着形势发展,现行土地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显现。比如,农民在土地征收、开发和使用形成的增值收益中所获较少,因为失地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还激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又如,土地承包虽然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但分块经营模式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农民无法、也无需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提高土地收益,由此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再如,土地的大规模开发使用虽然极大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却没有带动乡村一体化发展。

  破解这些问题,惟有改革一途。此轮改革试点,农地征收、农地入市、宅基地管理三箭齐发,已经显示了改革的宏大架构。其目的在于,让土地收益得到更公平的分配,让土地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这是比之前推动农地流转更为复杂、涉及制度层面的变革。

  这也就决定了,改革不能蜻蜓点水。全国人大常委会拟授权国务院在试点行政区域内暂时调整法律规定,就是为制度创新打造必要条件。如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补偿不得超过土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30倍,而事实上许多征地形成的增值收益远超过这一限定。暂时调整这一规定,有助于为适当提高征地环节的农民收益探索经验。又如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出让。暂时调整这一规定,有助于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入股,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路径。

  在试点区域暂时调整相关法律的实施,充分表明了改革力度之大和期望之深。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创新不要稳妥。确保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是已经设立的前提。而在形成可复制的改革经验,对改革风险与成本作出评估之前,法律体系不容轻动。因此,除了试点区域,其他地区不可盲目越界,导致改革遭受干扰。

  长远来看,此轮土地制度改革可能重塑中国城乡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制度经历了国有化和土地承包两次重大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历时弥久,甚至走了不少弯路。从控制改革成本出发,稳妥推进此轮改革是最经济的办法。只要踏实推进,改革试点终将转化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声。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国务院: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 今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进展将有限
·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进行试点
· 国土部:明年将选择若干试点进行土地制度改革试验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今日召开 聚焦土地制度改革
 
频道精选:
· 【思想】滴滴、快的合并背后的隐忧 2013-06-14
· 【读书】珠峰哲理的经济分析 2015-02-25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钢铁,一个冬天的故事 2015-02-26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