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模式不改“倒奶杀牛”难止
2015-01-14    作者:郑风田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郑风田

  近年来倒奶杀牛的新闻屡屡出现,近期尤为严重。究竟是何种原因?短期看与进口奶激增、奶企自建牧场和奶制品价格下滑有关系;长期看则是小奶户+奶企这种产业组织模式已不适应发展需求,急需转变。
  我国是小农户大市场,20年前,公司+农户被认为是解决这种困局的理想模式,于是乎,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模式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形式被相关部门大力推崇与推广。这种模式也的确解决不少现实问题,对农户来讲,家庭规模很小,资金有限,养殖几头奶牛还可以,如果要进行加工,设备、人力、技术等都是难以逾越的挑战。对于奶企来讲,从农户处直接收奶是一件省时省力的大好事,既不用征土地建牧场,又不用买奶牛,直接买套设备,做好行销就可以了。公司带动多少农户曾被作为考核指标被大力推广。
  但这种模式注定是温饱阶段的产销模式,在渡过温饱阶段之后,这种模式的先天劣势就暴露出来了,那就是利益分配不公,经常出现农民与企业互坑。三聚氰胺就是一个知名的例子。从农户处讲,企业出价太低,单个农户也没有任何谈判价格的可能,只能采取“弱者的武器”,通过做些手脚多赚些钱,于是乎加水再加点别的就成为一个选项。养猪户也会在猪出售前通过各种手段让猪狂喝水来增重。从企业来讲,在高速发展阶段,如何弄到奶是最大选项,在抢奶大战过程中,哪还顾得上检测。况且检测的成本还太过昂贵。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公司与农户互坑,直接的后果就是反复出现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最后让消费者对国产奶喊不,也直接决定了这种模式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其实从全球视角来看,小奶户+公司也只是在中国大行其道。美国、欧洲与日韩都没有大规模采取这种模式。美国奶类生产大部分采取的是大奶企的一体化生产,而欧洲还是奶户联合起来后通过合作社建加工品牌,日韩则是农民必须加入农协,通过农协把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加工出售一体化。
  我国目前的合作社,数量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据说已发展到几十万家。但其实大部分合作社只是穿上合作社的外衣,是假合作社,其效果远不如一个地区只设一个合作社,让农民强制加入。韩国的农户是必须要加入区域性的农协的。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单纯从奶农处收奶加工的模式也已经走到死亡边缘,质量问题与互坑是一个癌症。所以近年来一个大的趋势就是加工企业自建牧场,有些人甚至开玩笑讲中国人把全球的奶牛都给买走了。
  从长期来看,目前的小散养户的出路只能有两条:要么自己联合起来,学习加工技术,通过加工成品来满足本地市场;要么与企业联合起来,成为奶企股东,让奶企统一管理起来。这两条是大的方面,自己联合起来并不是绝路,其实欧美的一些养殖户就是通过自用技术,进行各种乳制品的加工闯出一条生存之道。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对各种乳制品的需求激增,而不再是单纯的奶粉与鲜奶。当然目前一家一户的规模还偏小,可以通过合作社来扩大规模。
  总之,公司+农户模式未来的走向要么是走向一体化的紧密联合,要么就是各干各的。单个的小农户如果不联合,不与公司结盟,未来只能是死路一条。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奶农“倒奶杀牛” 政府岂能袖手旁观
· 中国多地奶农倒奶杀牛 洋奶粉冲击被指系主因
· 多家奶企宣布12月再度提价 高端奶价率先被波及
· 如解决不力大规模“倒奶”“杀牛”将难避免
· 压级压价拖欠奶资 4大原因造成奶农倒奶杀牛
 
频道精选:
· 【思想】调价不是解决出租车问题解药 2013-06-14
· 【读书】科学能成为向善的工具而重塑人类未来吗 2015-01-13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担保公司违规操作成民间借贷“毒瘤” 2015-01-13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