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后该如何重配你的资产
2014-11-27    作者:邱思甥(国际理财规划师CFP,证券分析师CSIA)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对大部分人来说,央行降息算不上好消息。目前居民储蓄存款约48万亿,银行理财产品14万亿,信托12万亿,除去房地产,存款几乎是国人最主要的理财方式。这次央行除了不对称降息与存款上浮放开至120%之外,存贷利率不再公布五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给了商业银行在这一存期的一定自由度。很多人可能觉得,之前一年期存款利率3%,上浮110%后是3.3%,现在虽降到2.75%,但上浮120%仍维持在3.3%,好像没有什么区别。但经过这次降息,大部分银行五年期定存的参考利率几乎全面跌破5%,移至4.5%左右;三年期定存也落在4%—4.4%之间,投资人利息收益降幅达20%以上,幅度不可谓不小。

  笔者在上半年曾提醒过投资人,随着中国经济周期的改变,相较过去年均高达10%以上的GDP增长,未来不管是温和或是急遽的放缓,长期利率持续走低是大概率事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虽然处于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长期利率逐步走低却是过去一二十年的不变趋势,笔者大胆预言,参照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背景,在利率市场化后,未来二年期以上的定存都将不复存在。如果你自认是个超级保守的投资人,未来不想存款利息缩水,长期定存应是较好的选择。不过,投资人是不是该积极思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长期而言存款真是好的选择吗?提高收益的方式,除了增加风险承受度之外,调整流动性是最常见的,但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先谈银行理财产品,理财产品一般分保本与不保本,对发行银行来说,保本与否主要与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的认定有关系,根据银行目前所披露的信息,大部分客户除了知道收益不同外,根本无法透过投资目标来区别其中的差异(银行根本没有披露到底投资了些什么),影子银行在这几年一直被视为中国金融业的未爆弹,但如真正了解中国银行的潜规则,应当知道银行理财产品不过是银行为了回避监管、进而增加贷款能力,把表内资产往表外移动的移花接木之计。

  国际上通常把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称为影子银行,主要指银行在将本身的贷款经由资产证券化后,在市场上买卖,这时候证券化产品的持有者承担的是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流动性风险,资产价格容易受宏观环境或消费者信心的影响而波动。目前我国银行的表外资产,由于次级市场仍缺乏流动性,持有者仍是银行,而且持有资产的投资策略普遍仍以持有到期为主,主要承担信用风险。也就是说,银行可能比客户更在乎资产质量。因此,严格来讲,目前的理财产品完全可视为定存替代品,可惜,一般理财产品期限普遍在一年以内,收益虽较一般定存高,但仍需承担一定程度的再投资风险,而且从长期来看,银行会逐渐扬弃本身持有资产并承担风险的观念,未来的银行理财产品恐怕会像基金一样,需承担净值的价格变化及投资风险。

  或许有投资人会想到,贷款利率下滑会不会带来房价的报复性反弹,笔者认为机会不大,房价大幅上涨的时代已过去,虽然城镇化程度将持续深化,但一、二线城市房价几乎不存在大幅修正的可能(中国或全球经济的系统性风险除外),很多人对过去10年房价大幅上涨所带来的部分价格泡沫不以为然,或是因为房地产更激化了贫富不均的矛盾,以至于认为房价应大幅修正。不过,鉴于房价下跌带来地产个股的深度调整甚至严重低估,万保招金等龙头开发商有望迎来一波估值修复行情,只是真正的大行情恐怕是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投资机会,如京津冀的城市群、城市圈计划一旦成功,将快速复制到全国。

  这次降息最大的受益者,笔者认为应是资本市场。今年年初以来信托公司层出不穷的延期兑付以及可能打破刚性兑付的传言,已让信托投资人如惊弓之鸟,如再加上这次降息幅度乃是六年来最大,时间又比市场预期的早,在叠加效果下,必会逼迫投资人重新选择投资产品,短期来看,债券、股市将迎来一波行情。

  不过,A股市场的诸多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央行这次降息,也让人觉得经济放缓的速度可能比预想得更厉害,而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等长期的结构性问题,都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解决,只不过对改革的乐观预期催化了这波行情。从长期来看,目前沪深A股市值仅26万亿人民币左右,相较近60万亿的GDP而言实在低估,虽有结构性问题未解(例如许多对GDP有贡献的公司在海外上市或未能在沪深股市上市),长期走牛问题不大,但在经历一波上涨后短线风险已然加大。因此,在这一波低估值的券商、地产相关个股反弹后,短线应会反映实体经济的放缓而回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降息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降息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 降息切莫只暖楼市
· 降息,不降定力
· 降息难改楼市整体调整格局
 
频道精选:
· 【思想】该清理名目繁多的“附加费”了 2013-06-14
· 【读书】竞争与合作的秩序 2014-11-25
· 【财智】沪港通主题呼之欲出 基金慎对短期走势 2014-11-21
· 【深度】国产种牛“牛”不起来了 2014-11-27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