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暴露的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隆国强
2014-10-20    作者:记者 方烨/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新浪财经和清华经管学院联合举办的新浪·长安讲坛第260期日前召开。论坛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发表了题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主题演讲。隆国强表示,近10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增长非常快,然而从目前来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面临着众多挑战,这与中国公司没有做好准备有关,也暴露出了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的大量服务非常缺失,所以政府还有很多事要做。

  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

  隆国强从现状谈起。他介绍说,总的来看,中国对外投资增长非常快。2003年只有28.5亿美元,去年达到了1078亿美元,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截至到2013年底,中国一共有1.53万家大陆企业,在境外包括在香港设立了2.5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184个国家和地区。从对外投资的存量看,2013年已经达到6604.8亿美元,全球位居第11。
  为什么国家早在世纪之初就提出了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隆国强认为,从国家层面看,至少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一个大国需要一大批能够在全球整合资源的自己的跨国公司来支撑它在全球的地位。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它靠军事实力、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也靠美国自身的跨国公司来掌控全球生产价值链的核心环节。
  二是通过对外投资进一步保障中国资源能源供给。现在60%的石油需要进口,中国已经变成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煤炭、钢铁、铝、铜进口国。对于中国这一严重依赖外部资源环境供给的国家来说,希望能够通过海外投资在国际上掌控一部分资源。
  三是要利用全球市场与资源保障和平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举一个例子,过去中国主要是靠低成本参与全球竞争,现在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未来要靠国际竞争力升级来竞争,其中创新能力的提升就要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主动在全球整合资源。
  四是有利于改善和东道国的关系,拓展中国发展的国际空间。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是通过和经济带上的60多个国家深化经济贸易合作,拓展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
  对企业来说,实行国际化战略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动机。但是即便现在不号召大家走出去,很多企业也已经到了主动要走出去的阶段了。它们要开拓国际市场。现在中国很多国内市场开放度相当高,本土企业面临跨国公司的竞争,如果局限于本土市场会很被动,必须要到全球去整合资源,利用全球的市场。包括利用别人的低成本,绕过贸易壁垒,到第三方去投资,获取技术和研发资源,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全球布局等。

  走出去面临四个挑战

  不过隆国强同时提出,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好的机遇以外,还要看到面临的挑战。
  一是中国的企业在很多国家还面临着歧视性的待遇。比如说在印度,华为当年搞研发中心,扩张的时候相当长一段时间碰到了来自政府的障碍。而在美国上了黑名单的中国企业,想买什么都不让。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敏感行业,美国的敏感行业比如说金融。工商银行要到美国开个分行,它是个国有银行,美国先把后申请的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批了,拖了很久才批工商银行。
  第二个挑战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现在全球这方面明显在提高要求。守规矩的企业在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下要被挤出去,所以要想生存也得跟着不守规矩。当企业长期形成这样的观念以后,到海外投资的时候,东道国不会因为中国企业这种特殊情况而容忍它们不规范的行为。在国内不太完善的市场体系下,中国企业养成了很多坏毛病,企业自己甚至不知道。所以企业走出去的时候,规范的商业行为以及社会责任对中国企业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第三个挑战是中国企业出去的时候是个后来者,尤其在矿业投资上,好的资源已经被别人拿走了,不得不去那些高风险的地方。到海外去干矿业,碰到的很多问题或者是品位比较低,或者是政治风险很高。
  最后一个挑战是被迫出高价。因为上面的几项,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时候往往不得不出高价,出了高价股东高兴,但是很多人都会骂你扰乱了市场,出了钱也不买你的好。

  对政府的十条建议

  隆国强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面临很多问题,说明这些公司国际化经营能力仍亟待增强,没有做好准备,匆匆忙忙就出去了。其次是暴露出自己的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当前中国的体制远不能适应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要求。政府长期说吸引外资,对把钱拿出去管得很严,制度从严格的审批到放松的审批到慢慢有一点选择性的支持。但是企业需要的大量服务非常缺失,包括对海外权益的保护,在海外饮食服务、信息服务、人才服务、法律服务等等,重管理轻服务。中国人还擅长窝里斗,在海外互相挖墙脚,企业相互之间恶性竞争,结果就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隆国强说,我曾经问过日本企业,我说你们靠什么协调,是不是有商会或者是行业老大去协调。日本说我们没有协调,再多就不肯告诉我了。我老琢磨这是文化上的事。曾经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家日资企业到陕西去投资,前一天晚上跟陕西省的一位副省长喝酒喝得特别嗨,跟副省长拍着胸脯说明天就签协议,双方很高兴。第二天早上,日本人说真对不起,我这项目不能投了,中方特别生气,说突然间怎么变卦了。他说,我回去以后给总部打了电话,总部告诉说这个项目已经有一家日资企业谈过了,说要求我不能再谈。
  隆国强表示,要是希望能够有一批中国企业最终成长为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就要做到四点:一个是具有在全球主动整合资源的能力,第二个它在行业里面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第三是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第四个是有良好的国际形象,有一定的美誉度。
  打造中国的跨国公司不单单是企业的事,也不单单是政府的事。主体当然是企业,要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来打造,但是政府要做很多事。
  十个方面:一是对外投资管理体制要取消审批制。二是加强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的融资服务。三是政府要加强信息服务。这个方面政府做了一些事,商务部编对外投资的指南,在网上可以免费看,非常详细。四加强人才培训服务。五是加强海外权益保护和保险服务。六是减轻税收。七是国内市场完善法制环境。八是为重点跨国公司开通绿色通道。现有的环境不支持一个国际化公司的运作,既然不能全面的解决这个问题,只好去挑一些你看准了的,比如像华为、联想这样的企业,至少让他们国际化运作能够开展得比较顺畅。九是改善中国跨国公司的国际舆论环境。很多企业形象不够好,有很多误解,也和自己宣传不够、没有刻意营造良好形象有关。十是建立为中国跨国公司服务的社会支撑体系。
  我们的企业很多情况下都想自己干,你会发现到海外投资从一开始你要搜集情报,并购对象是谁,要了解法律,这些要靠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大的律师事务所。现在国内这方面是非常欠缺的。所以企业没有办法,在海外投资不找他们,发现有很多陷阱扑进去会被套住。去找跨国公司的投行、会计事务所又要付很多钱。所以说国内的支撑服务体系远远没有发展起来。这是政府需要做努力的。
  对企业来说,则要着力去增强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包括战略决策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品牌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企业社会责任能力。

  问与答

  问:提到窝里斗的现象,政府未来从政策上应该怎么来考量?
  隆国强:我觉得还没有找到答案,中国企业在海外怎么能够合作而不是窝里斗。适当的竞争是必须的,但是像现在中国企业这样的竞争法我觉得超过了我们期待的程度。这里面除了政府的倡导,政府采取些举措以外,可能还要探索其它的办法,比如说行业协会能不能起到一定的协调作用。
  问:我感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这么好,能不能影响西方?
  隆国强:我们经常讲体制优势,在很多事情上它会显现出来,比如说高铁,能够引进消化吸收,实现再创造。但是,这个体制还有些它的不好的地方,或者说它的劣势。国内的人更多看的是我们存在的问题,看到别人体制的优势,好处就是会促进国内进一步的改革和制度创新。三中全会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提出那么多要改的本身就说明,我们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相当不完善。
  胡锦涛总书记当时说,我们用五年的时间培养一万五千名发展中国家的官员。我去讲过很多课,你会发现他们到这来真是带着学习的心情来的,特别想探究中国到底有什么秘诀。你说我们怎么把我们的东西传播出去,其实不用你主动传播就会有人来学。

  隆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研究员。
  1987-1993年,北京大学分校城市与区域科学系,历任助教、讲师、系主任助理。1993-2013年,历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部长、部长。
  长期从事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研究,在对外贸易、跨国投资、经济合作、特殊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等领域完成多项重大政策研究报告。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公共外交助力中企“走出去”
· 中国企业将搭车西甲“走出去”
· 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转型 由“国家公司”转向“跨国公司”
· 投资便利化才能放开企业走出去“手脚”
· 中资银行“走出去”的脚步
 
频道精选:
· 【思想】“最牛车补”呼唤国企车改方案出台 2013-06-14
· 【读书】先改变自己 后改变世界 2014-10-17
· 【财智】农银汇理双基垫底 基金经理"下课"转岗 2014-10-17
· 【深度】10年10道禁令难挡高尔夫球场疯狂生长 2014-10-17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