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贫困县退出机制是不够的
2014-10-16    作者:郑风田(北京 学者)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字号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今年10月17日是我国首个“扶贫日”。国务院扶贫办昨天通报,针对个别国家级贫困县“脱贫不摘帽”的现象,扶贫办表示,正在研究相应的退出机制。近年来我国多次出现各种“跑步争当贫困县”、“贫困县实则不贫”等乱象,贫困县建立退出机制也已经呼吁数年,现在决策部门作出正确决策,说明已经时不我待。扶贫有类似公益性质,如果让那些脱贫县还继续戴贫帽子,会严重毒化社会空气,影响扶贫的可持续性。

  留心者会注意到,媒体时不时地就会出现一些“贫县不贫”丑闻,诸如“湖北秭归80万天价接待费”、湖南新化县强扣水利款建旅游区、四川巴中三个县政府领导严重超编等等。另外还出现为了戴上贫困县帽子,不少县级政府争相“哭穷”,各种段子满天飞。诸如“我们这次没有争取到贫困县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县真的太穷了。”这个段子是两个县争戴国家级贫困县帽子,落败的县长含泪说出的经典名言。

  之所以不愿意摘掉贫困县帽子,是因为贫困县背后隐含了中央政府给予的巨大经济扶持,单从资金上来看,贫困县每年可获得国家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贴息贷款三项资助,省级财政也有补贴,除此之外在教育、科技、招商引资等方面都有政策优惠。并且申报贫困县是一项“一劳永逸”之举,贫困县不需要年复一年跑政策跑资金,付出的成本相对低廉。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之下,一些县级政府为了戴上贫困县帽子,进行各种数据造假,如故意压低人均收入,夸大贫困人口数等,以争夺贫困县指标。数据造假之风,严重扰乱了贫困县的评定机制,影响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必须遏止“争当贫困县”现象,让那些早已脱贫者退出。

  但仅有贫困县退出机制是远不够的,还必须对整个扶贫机制进行重塑。贫困县的设立是有其合理性的,一方面当时贫困广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以县为单位的扶贫政策覆盖绝大部分贫困地区;另一方面,县具有行政区划和地理条件合二为一的特点,既有利于政策自上而下执行,也有利于县域内资源协调整合。然而,在三十多年后我国减贫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现阶段的贫困状况与最初相比已经远不相同,区域性贫困范围进一步缩小,并集中于条件极其恶劣的小部分地区,贫困人群即便在县内也较为散布。以县为单位的扶贫政策瞄准缺乏精度,而且还带来严重的负面作用,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贫困现状的要求。

  未来应该改变目前这种不精确的贫困县扶贫模式,提高瞄准精度。这些政策应该包括:其一是建立以户为单位的扶贫制度,提高瞄准精度。过去的扶贫政策已经使区域性贫困的范围迅速缩小,以户为单位进行扶贫,有利于扶贫资金集中突破,提高扶贫针对性和资金使用效率。目前国家尽管将扶贫对象向农户偏移,但程度还不够,数量庞大的贫困县仍会占用大量资源,农户真正得到的扶贫资源难以保证。其二严格全过程监管,建立强有力的监管惩罚机制。对扶贫资金的使用实行严格审批、监管制度,从源头到资金使用、结项严格管理,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对造假及贪污腐败毫不留情,震慑及约束官员行为。其三建立动态评定标准,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纳入扶贫政策的农户,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和评价,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一旦其有能力脱贫致富即退出,避免资源大量占用浪费,将宝贵的资源用到最需要它的人群身上。

  当然也应该建立一些惩戒机制,不能让那些戴贫困帽子的地方政府不但没有耻辱感,反倒是生长荣誉感。也要建立对于在扶贫方面一直不作为的懒政行政的处罚机制,不能让贫困一直持续下去,要建立“脱贫光荣”的机制。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网民关注]贫困县敢“乱花钱”折射扶贫政策有漏洞
· 贫困县不愿摘贫困帽 非重点县想办法哭穷
· 黑龙江海伦“哭穷”成贫困县 花亿元建政府大楼
· 贵对重点贫困县考核转向扶贫成效
· 巨资申遗与争当“贫困县”
 
频道精选:
· 【思想】公积金互认须改革相关制度和体制 2013-06-14
· 【读书】探求经济金融化时代的新型价值机制 2014-10-14
· 【财智】利好预期逐步兑现 退而据守确定性成长 2014-10-15
· 【深度】城市综合体“冷热失调” 2014-10-16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