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保压力之下,成品油升级正悄然铺开。10月1日开始,陕西省开始全面供应国五标准的汽、柴油。这也是继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之后,西部首例实施成品油国五标准的省份。陕西省物价部门表示,根据国家统一安排,成品油升级所带来的成本暂由生产企业和经销企业承担,消费者暂不承担成品油升级成本。
最理想也是最合理的情况是,升级成本一直由垄断企业负担,而与消费者无关。此前的官方说法是,消费者承担升级成本的七成。笔者认为,再让消费者负担升级成本,没有任何道理。
优质优价、污染者付费,确实符合“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普世法则。然而,知晓中国成品油前世今生的人都知道,油品上升的“羊毛”其实早已提前出在“羊身上”了:中国成品油价格是“接轨”的,但油品品质不接轨,所谓“花最贵的钱,买最差的油”,就是对中国成品油市场选择性同国际接轨的真实描述。目前中国的油品标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美国、欧洲实施的成品油排放标准硫含量分别是低于30ppm、10ppm,但我国成品油标准,除北上广等地此前开始实施京五标准、含硫量低于10ppm,上海、珠三角、江苏等地实施了国四标准油品、含硫量低于50ppm,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成品油含硫量都在执行国三标准——150ppm。价格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油品品质却与国际通行水平相差不止一大截。
也就是说,油品虽未升级,但中国消费者一直在“预支”油品升级那部分成本,垄断企业通过“接轨”式涨价,早已将这部分成本加在油价中。那么,中国成品油升级的话,以现行价格和价格机制来说,油企不但是够本的,还有对消费者的大量欠账。再说什么“油品升级成本”,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这里面的“糊涂”之处就是:在“价格接轨”与“升级成本”两个概念上,打了个马虎眼。之前有“价格接轨”,现在就不应再有“升级成本”;而回过头来说,油品尚未升级之际,价格本不该与国际标准的油价接轨。优质优价,有理;污染者付费,也有理。但此前的劣质优价,如何解释?此前消费者“预支”污染治理成本,而那部分成本没有被拿去治污,又该如何解释?事实上,油品升级之前,垄断油企通过不合理的“价格接轨”获取了不合理的超额利润。
油价“接轨”一次,升级一次,油价中实际上包含了双重的优质油成本,只不过是之前油企拿了优质油的收入,直接揣腰包变利润了。这样一来,中国消费者便要负担了双重的升级成本。只有在垄断市场,才可能有这种逻辑。但愿,政府部门和垄断企业都能通情达理,将“消费者暂不承担成品油升级成本”的政策一直推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