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斌:公共领域有甜头民资才肯投入
2014-06-05   作者:记者 胡健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分享到:
【字号

  梳理4月份以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可清楚见到“微刺激”政策加码迹象,且愈发强调有的放矢。

  在外需不可控,消费难以短期对经济起到拉动作用的背景下,稳增长的利器仍然在于投资。

  房地产投资下滑如何影响经济走向?怎样广开投资财源?带着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

  稳增长 投资仍然是关键

  NBD:自4月以来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中,投资的位置依然十分关键,您怎么看?

  朱海斌:经济回暖与“微刺激”有一定关联,虽然政府没有大规模刺激经济,但是在定向支持方面还是做了一系列动作,这对于拉动内需有一定效果,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外部因素的改变,尤其是美国二季度以来经济重新加速带来的正面影响。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句话就是投资是今年稳增长的关键,虽然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但是投资如果下滑的话,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仍然十分大,一季度经济增速放缓最主要原因也是投资不旺,体现在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下滑很快。

  政府这一轮对投资的支持与以往不同之处就在于定向支持,主要领域是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以及水利和环保等产业,不是一个全面宽松。

  我们现在面临的现状是微观基础有些环节还没有理顺,有些领域还是依赖政府引导、扶持。

  从目前来看,这应该也是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但从中长期来看,稳投资或者稳增长过程中,政府身影应该逐渐被弱化,微观基础得到改善,这是一个我们希望看到的方向。

  NBD:如果前期布置的投资在下半年逐渐落地,会不会又造成重视速度而忽略质量的现象?

  朱海斌:按照现在政府定向支持投资的力度,中国还不太可能再次进入重视速度,而忽略了质量的怪圈,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一直在下滑,而这两块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会超过60%,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和棚户区投资只能是缓冲投资增速下滑。

  防风险 地产投资或降至16%

  NBD:今年投资增速的一大风险是房地产,您怎么判断?

  朱海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看起来已到达拐点。今年前4个月内,住宅销售面积等多项数据均下滑,10大城市住宅库存去化周期已经从今年初的10个月增长至4月份的17.7个月。

  同时,房价上涨势头已经降温,房地产市场放缓是一个主要的宏观风险。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调整与2008年和2012年上半年的调整不同,主要表现在区域差异更大,二、三线城市面临严重的供应过剩压力,而这些城市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占的比重很大。市场调整所持续的时间也很可能会长于过去。

  NBD:如果落实到经济增速上,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会对今年经济增速造成多大影响?

  朱海斌:自1998年启动住房改革以来,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行业。

  在基本情景中,我们预计房地产投资的年增长率将从2013年的20%降至2014年的16%,是自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在我们的分析中,房地产投资增长下降5个百分点将会拉低房地产增长2.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反过来将会拖累GDP增速0.3个百分点。

  政府已经在促增长措施中强调了保障房的重要性。但是,这些措施不足以抵消商品房投资的颓势。

  保障房仅占房地产投资的10%~15%。更为重要的是,尽管保障房的新开工目标已经从2013年的660万套提高到2014年的700万套,但它仍然远远低于2011年1000万套的峰值水平,保障房投资的增长幅度将在未来几年内回落。

  还需要注意房地产低迷对投资带来的间接影响,地方财政今年面临很大压力,土地出让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与去年相比肯定会下降,降幅约在15%~20%,加上地方政府债务作为今年重点风险而被防范。

  拓财源 民资须尝投资“甜头”

  NBD:在地方政府财源吃紧的情况下,资金来源怎样保证?

  朱海斌:目前中央政府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强化“非公36条”,鼓励民间投资,财政部也在推广PPP模式,把私人资本引入公共建设领域。

  从积极方面看,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可能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如果房地产投资降温,而总信贷政策保持稳定,它将会释放可以投在其他领域的信贷。

  这种调整可能会促使政府加快市场化改革,推动稳增长措施加快从需求方向供应方转变。这些变化将有助于中国朝一种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转变。

  NBD:业界的一个担心是,民间资本是否有意愿进行公共领域投资?

  朱海斌:这个问题的确值得讨论,现在PPP模式或其他别的模式也好,说了很多年,但民营资本投资热情始终没有完全迸发出来。

  这其中可能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就是以前政府主导投资时,日子过得很舒服,对民营资本并没有那么大的渴求,现在这个情况可能已经出现了转变,地方政府没有足够资金去做一些投资项目,所以才开放80个项目去鼓励大家投资。

  现在的关键就是第二个原因怎么解决,即私人资本肯定是要逐利的,怎么样保证这些行业具备足够吸引力的投资回报。

  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在铁路建设领域,私人投资可能会被给予更大的定价权,在运营管理上也获得一些话语权。另外还需要在信贷和税收上有一些补贴政策,这些政府都可以做,80个项目究竟能吸引多大的民间资本进入,取决于改革多大程度上的放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民资办医"玻璃门"将被打破 2014-05-29
· 六方面31项任务为医改增添新燃料 民资办医“玻璃门”将被打破 2014-05-29
· 国家电网首次向民资开放 两市场释放三利好 2014-05-28
· 国网向民资开放两市场被指做顺水人情:并非核心业务 2014-05-28
· 国网首引民资 超千亿蛋糕待分 2014-05-2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