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普惠性有助缩小城乡差距
2014-05-22   作者:汤珂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一方面,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金融服务领域;另一方面,包括传统商业银行在内的各种金融机构,也都加快了与互联网融合的脚步。互联网金融正以其简单、便捷、门槛低的优势,让更广泛的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能有机会享受到种类更多、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而上述这一特性,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二元结构严重、城乡差距较大的社会而言,其意义更为重大。我国目前的城镇和乡村发展不均衡,城乡居民收入比大约为3:1,农村比城市弱势,农村人比城市人弱势,特别是我国农村地区还有将近1亿的贫困人口。贫困人口也只有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才能更快的摆脱贫困,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普惠金融的途径是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进而降低门槛,使得原本不能享受金融服务的人群也享受到金融服务。诺贝尔奖获得者耶鲁大学的希勒教授在《Subprime Solution》一书中指出,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关键技术,它与金融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普惠金融。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互联网有它独特的优势,大大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其原因有四。
  第一,使用成本低。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理论表明,在互联网站建成后每增加一个用户的成本几乎为零。因而互联网公司的服务费也基本为零。以支付为例,传统POS支付的成本包括发卡成本、收单成本和信息系统成本。基于互联网的支付可避免发卡和收单,因而避免了这两项成本。同时,信息系统的维护成本相对固定,因而基于互联网的支付笔数越多,每笔交易的成本越低。2013年支付宝的平均单笔信息系统成本大约为2分钱,而VISA的信息系统成本为平均每笔3.5分钱。
  第二,免开实体店。通过互联网,顾客不需要到实体金融机构办理业务,这降低了银行开设支行等机构的营业成本。手机比电脑的技术门槛更低,目前是我国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的主要上网途径。手机与互联网的成功嫁接使得居民在没有金融机构的偏远山区也可以通过手机享受到金融服务。借鉴世界扶贫组织的经验,我国目前已有多家银行推行手机银行等服务。
  第三,非人工服务。互联网公司通过大数据技术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优质服务,而且不需要人工介入,因而节省了人工服务费用。如阿里小微金服的小额信贷服务就依靠大数据贷款而非人工。阿里小微金服集团的社会价值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阿里发放1300万笔贷款,平均每笔1.3万元。很难想象,若不依赖大数据而只靠人工如何实现笔数如此之多的贷款。大数据技术根据贷款方的经营历史和现状决定其贷款额度和利息,同时不需抵押品,因而方便小微企业扩大经营。
  第四,规模效应强。规模经济告诉我们,对于相同类型的金融服务,资金量越大,单位资金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也越低。因而,把客户分散的资金通过互联网渠道聚拢起来进而形成较大量的资金可以降低单位资金的成本。余额宝是利用互联网平台汇集资金进而达到规模效应的产品。它的诞生使得原本无法购买货币基金的低收入家庭可以购买货币基金,并实现相对于活期存款更高的投资收益。
  可以说,普惠性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特征。它改变了传统上金融只针对有钱人进行服务的特点,使得社会中下层人群享受到金融服务。特别对于我国来讲,农村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有一定的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基础。例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13.5%。若按13%左右的增长速度估算,5年后我国农村网民的人数将超过3亿。发展互联网金融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互联网的普惠性将从金融服务层面降低城乡差距。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互联网金融十二问之十】众筹有风险,该如何去管? 2014-05-21
· 曹凤岐:互联网金融代表了金融创新的方向 2014-05-16
· 国际互联网金融产业集群落户深圳福田 2014-05-16
· 银行无奈打响反击战 互联网金融迈入2.0时代 2014-05-15
· 互联网金融倒逼征信系统完善 2014-05-14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