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蓝筹市场结构基金责无旁贷
2014-03-26   作者:兰波(资本市场分析人士)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证券投资基金眼下的处境比较尴尬。据74家基金公司披露2013年四季度报告,因沪深两市股指回调,各类型基金单季亏损超过440亿。看今年第一季度的行情,证券投资基金的季报估计也不会好看。

  由于基金产品净值的剧烈波动,不能保持应有的持续稳定性,致使不少投资者失去了长期持有的耐心,并产生利用基金产品净值波动投机套利的想法。资金都是逐利的,一旦利用基金产品净值套利成为一种习惯,基金管理人就不得不迎合投资者的这种投资需求,去不停地换股博短差,以避免投资者的频繁申赎,这更深一步造成基金持仓的不稳定性,使基金陷入不良的投资循环之中。

  这种长期投资理念和短期频繁操作的矛盾,直接造成了一些基金片面追逐资产重组等概念股,而冷落市场蓝筹股的急功近利现象。这种选股的驱动力,也造成基金产品投资品的错配,并弱化了基金稳定市场的作用,其机构投资者的理性投资形象大受市场质疑,蓝筹投资代表的光环不再。照此下去,基金作为投资者重要的理财品种,将会受到冷落,投资者参与基金产品投资的热情也将大降。

  基金要夺回市场的注意力,赢回市场的信任,并成为投资者投资理财的重要资产配置组成部分,创造持续稳定增长的业绩才是王道。而这需要从打造蓝筹股、构建蓝筹股市场结构方面做出合理布局。最根本的,笔者认为,证券投资基金在打造蓝筹市场结构方面责无旁贷。当然,这需要基金公司经营理念的大变革。

  首先,承担起培育蓝筹股的责任和意识。基金管理人无论是参与新股投资还是再融资,及投资优先股,都应当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以分享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作为主要的操作标志,规范操作行为,成为维护市场稳健发展的中坚力量。

  其次,设法推出以蓝筹股为主要产品线的基金品种。伴随着基金行业发展,基金创新方法和形式不断发展,但万变不离其宗,构建蓝筹股体系是基金创新不能偏离的宗旨。比如,围绕蓝筹股,推出各种类型基金产品,诸如蓝筹指数型基金、蓝筹行业基金等各种组织形式和模式的蓝筹股基金产品,以丰富自身的基金产品线,完善自身的蓝筹股投资体系。

  其三,规范蓝筹股的操作模式。推动市场繁荣,规范蓝筹股交易秩序,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就此而论,笔者认为,基金应当成为蓝筹股T+0交易机制运用的重要推动者和实践者,市场各方目前所期待的T+0交易机制,真要恢复,理应在蓝筹股率先得到充分运用。如果把恢复T+0交易机制的交易权和交易机会让渡给绩劣股票,只会助长市场的投机气氛。基金管理人应通过参与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及相应的现货及期货套利等各种创新业务,规避市场风险。

  最后,联合市场各类投资者,共同推动蓝筹股体系建设。目前市场投资主体的保险资金、养老金、企业年金、QFII基金等都是证券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更是价值投资的重要群体,其共同的交易理念和市场参与规则意识,正在成为推动证券市场蓝筹股市场体系和价值投资建设的几大重要力量。因此,以分享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价值投资回报体系,正在酝酿与形成,基金将是活跃的身影,不应当缺席。基金需要在打造证券市场蓝筹股市场结构方面,不断投入调研蓝筹股的正能量,丰富调研资源,创造调研环境,营造配置蓝筹股气氛,推动蓝筹股衍生品创新与发展。

  当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沪深股市打造蓝筹市场结构,还需培育更合适的市场土壤,使基金等重要机构投资者有产品创新的基础。这需要大力推动多层次蓝筹股市场的建设,为蓝筹股的发展提供多种市场发展空间,为蓝筹股提供更多的投融资渠道。同时,这也更需要加大对蓝筹股的投资者回报管理,推动蓝筹股提升回报率,提高蓝筹股的品牌价值与市场美誉度。以注入新蓝筹股元素与否为主要判断标准和依据,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鼓励带有蓝筹因子的上市公司重组并购,增强蓝筹股的流动性。另外,还需构建区域性、行业性、品牌性的蓝筹股产业链,塑造基金等投资者新蓝筹股,构建合理的新蓝筹股估值体系。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银华核心价值优选基金:坚守蓝筹投资风格 2007-08-27
· 青海启动首个创业投资基金帮助科技企业融资 2013-12-24
· 今年陕西新获批3只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 2013-12-02
· 龚平 郑义 投资基金所得税体系需要重构 2013-11-14
· 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年底或出 2013-11-0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