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监管恐扼杀互联网金融创新
2014-03-19   作者:郭施亮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开弓就没有回头箭,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修修补补。而打破特权垄断是当前我国全面改革的最大阻力。在强大的利益干扰下,特权垄断似乎没有被真正地切断,反而其嚣张的气焰愈发强烈。
  近一段时期,传统银行与余额宝之争当属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3月14日,央行发文叫停了二维码支付以及虚拟信用卡。近日,又有消息指出,央行拟严格限制第三方支付,即转账单笔不能超过1000元,消费单笔不能超出5000元。此消息一出,马上引起社会的热议。
  媒体披露的信息显示,根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草案,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年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支付机构应对转账转入资金进行单独管理,转入资金只能用于消费和转账转出,不得向银行账户回提。个人支付账户的资金来源仅限于本人同名人民币央行借记账户。此外,也有草案指出,个人支付账户单笔消费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同一个人客户所有支付账户消费月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万元。超过限额,应该通过客户的银行账户办理。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公开表示并不会取缔余额宝。但是,对余额宝等金融业务的监管政策会更加完善。如果上述草案得到通过,必然会对互联网金融构成很大的影响。笔者对上述提及的一系列措施产生如下的质疑。
  第一,管理层的金融监管是否过度?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余额宝们凭借着较高的年化收益率、便捷的交易模式以及低投资准入门槛等特点而深受普通民众的欢迎。在各类宝疯狂崛起的同时,监管确实需要。但是,如何监管却是一种学问。
  针对近期管理层颁布的一系列监管措施,在大家看来,监管的力度似乎过大了。若以近期热议的草案分析,严格限制转账与消费的金额,且限额过小,确实不利于相关产品的发展。再以3月14日的措施为例,央行发文暂停了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实质上属于对金融创新的扼杀。
  第二,打击背后会否牵涉到利益者的切身利益?在金融创新持续升温之际,管理层的过度监管已然影响到互联网金融的生死存亡。或者可以这样认为,相关利益者表面上打着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口号,实质上却是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一次全面性的清算。
  长期存在的特权垄断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就迅速崛起的互联网金融而言,管理层更应该合理引导,肯定它的创新模式,而不是用过度的监管手段进行扼杀。
  过去,传统银行业依靠特权垄断实现了巨额的利润。而其中,息差以及中间业务收入成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以息差收入为例,按照国外成熟银行的标准,一般的息差设定在1.5%左右。而国内则设置在3%以上。再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例,2003年传统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项目中的收费项目为300多种,而如今达到3000多种。更有数据监测,以银行卡为例的各种收费费用达到其中间业务收入的50%以上。可以这样认为,传统银行的特权垄断因素维持着庞大的息差以及中间业务收入,也是传统银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余额宝们的疯狂进攻,传统银行只能彻底改革,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而不是顽强抵抗,动用一切的力量阻碍金融创新,以维系原有的利益。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三点建议 2014-03-18
· 互联网金融需尽快校正“生态坐标” 2014-03-17
· 互联网金融遭“围攻” 开放莫要成空谈 2014-03-14
· 龚曙光:加快立法 让互联网金融告别“裸奔” 2014-03-11
· 金融“过度监管”是个伪命题 2013-06-0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