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与A股申购新股之差异
2014-01-24   作者:温天纳(资深金融及投资银行家)  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到:
【字号

  香港一般称投资新股为“抽新股”,而内地则称之为“打新股”,1月份内地新股重启后,对股市仿佛产生了一种“抽打”效应。

  1月份的市场仿佛被新股热潮全面占据,内地与香港新股上市,不论企业的基本面如何,能不能持续发展都好,投资者一概不理,认购倍数动不动就达到几百倍,甚至是上千倍,上市第一天更有明显的升幅,投资者表面上获利甚丰。

  不过,内地与香港市场有一个明显的分别,就是在香港新股活动一般不会打压二级市场的表现。个中原因何在?笔者从事投资银行工作二十多年,曾领衔参与香港历史上数家最热卖的新股项目,对市场运作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首先,投资新股的投资者一般为零售投资者,他们并非用真金白银去投资,香港银行或券商皆会提供九成甚至是九成五的融资额度予投资者供其投资新股,也就是说投资者出5元,金融机构就会为其对应融资95元。因此,若计入融资成本,不少投资者投资新股的结果其实最终只能打平,或者获利微薄,而我们一般听到的认购倍数乃指零售部分。

  机构部分的游戏规则却完全不一样,机构投资者只需要填写表格将认购需求列出,提交予主承销商,主承销商最后便会进行分配。期间机构投资者不需要以真金白银去申购,只需要按最终获分配股数认购金额进行交割便可以。也即是说,若机构觉得市场炽热,填表时可以将需求无限扩大,以博取较佳的分配比例,因此笔者一般认为机构投资部分的认购倍数较重人为因素,意义其实不大。故此,大家不难知道为何香港新股活动一般不会产生抽走市场资金了。

  针对上述议题,笔者近期接受了不少内地与香港媒体的访问。实话实说,流动性为推动股市的重要引擎,流动性一失,动力难免受损。在内地新股重启后,有51家内地企业启动新股发行,对于A股的冲击极为明显。自去年12月5日后,内地股市万亿市值灰飞烟灭。新股市场的发行吸引了大量资金,如内地新股新宝股份冻结资金554亿元(人民币,下同),仅我武生物一家公司新股申购就冻结资金728亿元。对比之下,内地两市目前每日成交金额合共只约1500亿元上下,而根据近期的统计,内地新股申购冻结的资金每天可能达至600亿元,对股市二级市场资金产生了明显的分流作用。

  随着纽威股份在上周内地上市后,随后有另外多家新股完成发行,再后就将进入新股的真空期,直至3月新股发行才会再启。对于已经连续下跌一个月的内地股市来说,难得进入休养生息期。不过,需要关注的是,A股也将进入年报公布期,而首份A股上市公司2013年年报即将出炉。

  短期而言,新股对于股市的负面冲击将减弱,而年报能否为股市带来新动力,或形成另一波的冲击,则有待观察。过往,内地市场在春节前后,气氛一般也会炽热,今年喜气洋洋的“年夜饭”行情能否反映在股市,就要视乎企业的业绩了。

  世上没有只升不跌的市场,也没有只跌不升的股市。经过长时间的熊市,伴随内地经济转型、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后深化改革战略逐步落实、市场创新推进,未来的证券市场依然有机会回暖,依然存在投资机会。

  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范畴就是期权业务,是项业务一般为国际市场基础、成熟、普遍的金融衍生品,对内地市场而言,个股期权为新概念。推出个股期权有助内地拓展衍生工具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内地投资者的对冲需要以及风险管理。

  去年底前,内地个股期权全市场仿真测试正式开展,在68家券商经纪业务的总部层面进行。参考相关数据,截至即日收盘时刻,整个市场成交了约20万张个股期权合约。个股期权最快有可能在2014年4月推出,这项工作也是上海证券交易所2014年的核心改革创新工作,有助市场在未来持续创新,对投资者层面的多元化发展有莫大的帮助。

  笔者估计在个股期权合约推出后,相关正股的交投也将被带动起来。若A股市场推出的个股期权目标证券以蓝筹股为主,那么蓝筹股在未来或许有机会再次活跃起来,有望为投资市场注入流动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鹏博士两股东信披违规遭批评 暗地倒手股权 2014-01-24
· 华芳纺织被举报“做假账” 涉嫌操纵股价 2014-01-24
· 大同证券增资扩股成功 2014-01-24
· 新股盘中仅能交易2秒钟 监管约束为何难挡股市爆炒? 2014-01-24
· 海天股份十余年股改国资变私企 2014-01-24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