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民资:测算特高压电网商业价值最佳途径
2014-01-02   作者:郁慕湛(资深财经评论人)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日历已翻到了2014年元旦,“十二五”规划还剩下两年就将结束,可是国家能源局至今仍然还未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制定出《国家十二五电网专项规划》。造成这个结果的关键原因,据报是在于政府能源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们对特高压电网和特高压的技术还存在着很大争议,致使特高压电网的推广建设面临不少障碍与不确定性。目前已有多条特高压输电线路的评估、审批、迁延因国家规划部门的意见分歧而搁置。

  特高压电网,是指1000千伏的交流或±800千伏的直流电网。目前,我国既是全球唯一掌握特高压技术,也是全球唯一在将特高压技术商业化运营的国家,已经建成了“两交两直”特高压工程,实现累计送电量1380亿千瓦时。2013年1月18日,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近年来,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城市群持续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的雾霾,这其中很大原因是城市发电量增大造成的,而与此同时,主要分布于内蒙、东北、西北的清洁能源又被大量弃用,有电却送不出来。解决此一矛盾的最佳办法,是架设特高压电网,将西部的电有效地输送到中东部。

  由此而论,我国的特高压电网建设规划似乎应该尽快定下来。

  可问题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对《国家十二五电网专项规划》议而不决、迟迟不能出台,那些赞成加快建设特高压电网的官员和专家认为,过去在三峡工程、高铁建设、大型核电站的评估论证中,都曾存在不同的意见和声音,而且反对者的数量有相当比例。但是这些工程都完成了。高铁技术还成了“中国制造”的一张新名片。 既然眼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掌握特高压技术的国家,为何不加快发展,使之成为“中国制造”的又一张新名片?

  仔细斟酌,这样的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

  虽然三峡工程、高铁建设、大型核电站现在都已完成,然而说他们都是成功的,即使现在下结论,恐怕为时还是过早。

  一项新技术在商业上的成功与否,可以分作三个层面来讨论。

  第一是技术层面,比高铁工程技术更有利的是,我国非但掌握了特高压工程技术,而且还掌握了特高压电网的工程技术,而在高铁技术领域,我国只是在施工工程技术上领先。因此,在技术层面上加快发展我国的特高压电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个层面是环境保护。相对来说,特高压电网安全系数较低,某一局部甚至某一部件出了纰漏,就会将事故迅速扩大至很大范围,而且它很容易遭遇台风、暴雨、雷击、冰凌、雾闪、军事破坏等天灾人祸的袭击,一旦遇上了,事故会将迅速蔓延扩大。的确,我国当下已在逐步完善工程的环评制度,每一项工程都需要环评。相信通过环评是能够减少自然破坏对特高压电网带来的危害的。因为环评的原因而耽搁几条特高压电网架设的审批,建设方和施工方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第三个层面是该技术有否商业价值。不能不说,我国高铁工程建设至今,很少具有商业价值。以现在运营的各条高铁线路,可以肯定基本上都是难以收回成本的。当今那些发达国家没有大规模建设高铁,并非他们不拥有该项技术,而是他们不能确定投资建设高铁究竟能不能盈利。

  同理,直至今天,我们仍然不能确定投资建设特高压电网能否盈利。在这种情形下轻易做出规划,大规模投资架设特高压电网,显然是不合适的。就此而言,《国家十二五电网专项规划》议而不决,迟迟不能出台,可能反倒是件好事。因为一旦做出正式规划,国家大笔资金投入到特高压电网建设中去,即使发现不合算,也很难收住脚步了。

  然而,因此放弃唯有我国掌握了技术的特高压电网建设,也是愚蠢的。有无两全之策呢?笔者以为,在我们还不能完全预测特高压电网能否盈利的情况下,有必要大规模向民营资本开放特高压电网建设。比较国有资本,民资的市场灵敏度更高,对提高效率的关注度更高,对资本投入和撤出的决心也下得更快更及时。从某种意义上看,大规模引进民资,可能是测算架设特高压电网有否商业价值最快、最好的方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我国特高压国家工程陷僵局 国家电网十二五规划难产 2013-12-26
· 杭州加快重点城市配电网建设改造与管理 2013-12-23
· 国家电网多项并举保冬季供电安全 2013-12-23
· 国家电网在澳投资获批 2013-12-23
· 澳大利亚政府有条件批准中国国家电网收购申请 2013-12-20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