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入欧须做足功课
2013-12-12   作者:闫磊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闫磊看欧盟
  许多初入欧洲的中国企业抱怨,感受不到投资目的国努力宣传的良好商业环境,反而深感“寸步难行”,一不留神就面临收购失败、员工沟通不畅等问题。在笔者看来,中国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
  金融顾问在收并购环节必不可少。由于当地规则和专业性太强,对于收并购过程中种种技术细节的处理,以寻求当地投行等机构配合为宜。在欧洲,大部分待收购企业方都会和投行式的金融机构合作,代理企业收购业务,并制定规则和时间表。竞购过程中,一般是买卖双方金融顾问团队来商讨,让卖方得到最优的收购价,让买方规避风险,实现双赢。
  合理选址。很多中资企业在当地采取B2B的销售模式,与渠道商合作进入欧洲市场,如果企业市场销量多集中在德国,那办事处设在周边国家反而会让德国市场的分销商放心。
  选择收购对象时,可调查对方是否有被兼并的历史。很多小型技术企业可能在发展历程中有过“几次”易手的经验,这样的企业即使有家族背景,对收购并购也持有较为开放的心态,能够增加收购成功率。
  中资企业在欧洲拓展市场、维护客户时,尽可能不要使用“国际通行”的英语,而选择当地语言,这一点在实际层面极为重要。重庆环森工业集团欧洲区总裁李宽说,用英语而不用当地语言谈生意相当费劲,生意场合的商业会谈需要靠面对面的沟通和商谈,而不是英文的电子邮件往来能够决定的。
  作为市场初入者,需要争食当地订单,此时为避免公开竞争背后对手的“小动作”,除了技术、成本等要素,要寻找合适或者核心的本地机构作为利益捆绑方。以电动车厂商进入欧洲公共交通系统为例,电动车厂商比亚迪的区域负责人说,当地同业竞争对手曾使出“保护主义”手段,甚至通过政治施压,但比亚迪通过跟中立的环保机构、采购方公交运营机构充分沟通,向公众和合作方摆明利害关系,让各方了解到其产品和服务的优势,使当地机构为我所用,最终拿到了欧洲地区电动巴士的采购订单。
  关于如何处理好与当地员工关系,多家中资企业的经验是,在中方董事入主当地公司管理层时,要尽量做到平衡原先管理团队,保留一定数量的原董事,尽可能在初入时不烧“三把火”,而不让本地基层员工感受到太大的变化。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利好集聚 中企赴欧投资有望提速 2013-12-11
· 报告称中企仍处全球价值链低端 2013-11-07
· 中企境外投资仍存盲目性 2013-11-04
· 中企境外矿业投资八成失败 2013-11-04
· 浑水卷土重来警示赴美上市中企 2013-10-3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