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创新打开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
2013-11-28   作者:陈伟(民族证券)  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到:
【字号

  近期,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披露了我国新型城镇化未来发展的指导意见。方案指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而之前的中央文件则是要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我们认为,虽然两者强调的城镇化发展思路一致,但是三中全会公告更突出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的完善,这表明中央更强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而这对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待出台

  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反复强调城镇化是中国扩内需的最大潜力,有关城镇化规划将要出台的消息也不绝于耳。在此激励下,各地一些新上任的地方政府领导在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也就有了借着中央发展城镇化的“旗帜”大力推动当地城镇化以刺激当地经济发展的冲动,一些地区以土地为中心的粗放型城镇化也有了抬头迹象。此前中央有关部门对12个省区的摸底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都要建新城,共规划了55个新城;144个地级市中有133个要建新城,共规划了200个;161个县级市中有67个也要建新城。从公布规划的96个新城面积来看,占地超过6000平方公里,相当于所在城市建成区一半以上。

  但是城镇化规划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原本预计将于今年两会前后召开城镇化规划的大会也一再推迟。这无疑表明面临各地发展城镇化的冲动,中央有了更高的警惕,担心在植根于城镇化发展的旧有的各类体制,如土地、财税、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不改的情况下,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意图也很可能落空,因此也有意为城镇化降温,希望首先在改革现有城镇化发展的不良体制,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机制基础上,再稳妥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发展重在完善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镇化发展指导意见则针对城镇化发展所需的各类核心要素和条件,它们包括:人口、公共服务、土地、资金等都做出了统筹安排,并明确了以下多方面的改革任务。

  第一,鉴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的任务。这一任务完成最合适的方式就是将目前长期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2.6万亿农民工市民化,它将可以改变目前我国人口城镇化严重落后于土地城镇化的局面。

  而这需要以下多方面制度的支持。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这无疑意味着当前中小城市将成为人口城镇化的主战场。目前不利于中小城镇发展的行政和财税管理体制也就需要改变,要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这将有利于纠正一些地区为了扩大城市规模,增强自身资源掌控能力而盲目撤县设区的做法,有利于壮大县域经济。

  第二,新型城镇化还应更重视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鉴于农民工在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障碍来自三个方面的权利缺失:缺少与城镇居民同样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劳动者的权利得不到很好保护;土地财产权利制度缺失。对此,有关方案提出了如下的改革路径。

  要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等。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而相关的改革措施有: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今后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这都有利于农民分享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等,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财产权益,更有利于农民带着财产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

  第三,新型城镇化还必须是土地集约型。相关方案提出的有关土地制度安排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如在城镇的存量土地方面,必须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等,这意味着当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土地供给结构将会得到改善,城镇的土地利用效率也将提高;再如在增加城镇的建设用地同时,还必须有制度来保证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缩减以保证全国建设土地的平衡,这些制度包括:城乡居民点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可以预期,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进在增大城市土地供给的同时,也将更好地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

  第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有多元化资金来源。对此,相关方案提出了不少创新型的资金安排机制,如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多元化城镇化筹集资金,尤其是民间资本的进入无疑不仅有利于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约束,还有利于降低城镇化建设过于依赖政府筹资的财政和金融风险,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效率。

  第五,新型城镇化不仅重视自身质量和内涵的提高,还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关规划也提出了诸多意见,如要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与此相关的保障机制有: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和必需的劳动力资源;引导城市更多的资金,技术参与农村建设,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格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改革要过市场关 财税关 城镇化关 2013-11-27
· 吴敬琏:新型城镇化要告别“摊大饼”和“伪城市化” 2013-11-26
· 李克强:中欧新型城镇化合作潜力巨大 2013-11-24
· 新探索方向预示城镇化模式重大转变 2013-11-18
· 发改委:将修改城镇化规划 2013-11-14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