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诺奖昭示经济学理论的危机
2013-10-17   作者:左晓蕾(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左晓蕾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其说是颁给三位大家的学术成就,不如说是引起对经济学理论危机的关注。

  首先,今年诺奖没有颁发给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贡献,而是颁给了一些应用金融观点的代表人物,这违反了诺奖鼓励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而且应用性结论必定有很多假设,在实际金融活动中,不满足这些假设结论是不能应用的。包括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声明中提到三位诺奖得主的贡献,“预测股票和债券在更长时期比如3到5年的整体价格走势是非常可能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假设条件,证券市场的价格走势不论长短期都是不能预测的。特别是在希勒教授的“非理性市场”假设下。也就是说,这些结论非常脆弱,不能被市场充分印证,绝对没有一般性指导作用。这又违反了诺奖第二个原则,理论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得到长期实践验证。这就是为什么诺奖的自然科学奖通常都授予某项问世几十年的理论的原因。

  这当然不是诺奖第一次垂青应用领域,前几年诺奖也曾授予做货币政策实证研究的学者,还曾授予研究计量模型、连获奖都觉得意外的学者。应用领域频频得奖,显示经济学面对严重的理论危机。诺奖授予两位同一领域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结论背道而驰的学者,也有某种忽视学术严肃性寻求人际关系平衡的之嫌。

  诺贝尔经济学奖坚持其基本原则才能保持其权威性,才能按照设立者的初衷期望的那样,鼓励各界学者和科学家在理论空间探索遨游,更深刻地认识世界,认识人类各种经济和非经济活动的本质,真正为推动人类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其次,瑞典皇家科学院认定,本次经济学奖得主的研究成果——对资产价格的认知——是很不成熟的。其中两位得主对资本市场本质的讨论,是有效还是无效,理性还是非理性,存在完全相反的结论。

  有效市场假说,是符合经济学研究的思想方法的。经济学研究假设人是理性的,所有理性的判断反应在价格上,完成了信息充分对称,使市场显示了它的有效性。从方法论的角度,不要质疑关于人性的假设。经济学研究从来就是给定条件下证明一些结论,如理性假设不成立,市场就不是有效的。不管怎样,按经济学研究的逻辑,有效假说认为资本市场的“本质”是应向高度透明和公开公平的理性的有效市场方向发展的。

  如果希勒教授的“非理性繁荣”是假设人性贪婪,从众心理因素主导人们的投资行为,从而导致资本市场人们的非理性金融活动,那这种对资本市场现状的描述,应是非常形象的。但如果希勒教授认为或被引导的各路金融活动参入主体认为,资本市场的“本质”就应是非理性的,而不是寻求制度性的约束去变人类的“非理性”行为为“理性”行为,人类的“动物精神”应该永存,则很难被认为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思想。认定和维护资本市场的“本质”,是人类非理性活动必然结果,也就是“动物精神”是对人类进步的反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违背了诺奖设立的初衷。

  至于从资产价格的认知出发求解金融危机防范之策,而不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不从资本市场当前扭曲价格体系的制度,以及被制度扭曲的金融行为去探讨危机的根源,恐怕会是南辕北辙的结果。似是而非的结论,更可能会误导探讨真理的方向。

  比如对于“太大不能倒”的所谓系统性风险,金融机构最有针对性的解决或最有效的防范方式,应是拆分大金融机构为若干中等或小型金融机构,以使系统性风险大降。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制造危机的大机构越做越大,主要金融监管机构之一的美联储出台的所有政策都是在支持“不能倒”,而不是在防止大机构的系统风险进一步扩张。“两房”当下的繁荣便是最突出的例子。高盛最近还进入以规模论“座次”的道琼斯指数的30只成分股。

  希勒先生2010年曾有一本讨论危机原因的著述由中信出版社翻译出版。中信出版社邀请笔者写篇简评,因此笔者认真拜读了这本专著。坦率地说,令笔者十分失望的是,全书通篇都在强调信息技术不完备和信息的不对称是危机的根本原因,根本没有从本质上去探讨危机的根源,回避了所有实质性问题。华尔街引发的金融海啸式全球金融危机至今困扰世界经济,岂能仅从技术层面来解释?仅从技术角度分析危机原因,说得严重些,有混淆是非之感。相关方面曾希望笔者修改那篇简评的主要观点,把评论变成该书的序言。但笔者不认同希勒教授对危机原因的分析,坚持不修改那篇评论的基本观点,因此失去了为大师著作汉译本“作序”的机会。

  全球化释放的正能量和负能量,特别是本次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同时也引发了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危机。无疑,推动经济学像其他科学领域一样不断提出解释金融危机的新理论,攀登理论高峰,尚需假以时日。笔者今天依然认为,若沿着本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基本研究思路,从资本市场“存在是合理”的认知出发去探讨危机,反思危机根源,恐怕很难求得真相。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迟来的诺奖与有效市场理论的沉浮 2013-10-16
· 经济学诺奖的理性与非理性 2013-10-16
· 今年经济学诺奖“金融”独占鳌头 2013-10-15
· 金融学斩获诺奖或求解金融危机 2013-10-15
· “可预期性”是诺奖核心成就 2013-10-1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