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谁会赢得未来
2013-08-12   作者:刘明宇(复旦大学全球贸易与投资战略研究团队博士)  来源:国际金融报
分享到:
【字号
  互联网金融在国际上持续火热,截至8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P2P(点对点)互联网借贷平台Lending Club累计发放的个人贷款数额已超过22.56亿美元,上月发放贷款超过1.73亿美元。这股热潮也传染到国内,投资者的热情和天气的温度一样攀升。8月9日,生意宝(002095)股价涨幅达5.16%,该公司刚获得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这意味着其互联网金融业务有望加快推进。随着这股热潮,互联网企业急于“贴金”,金融企业则忙着“触网”。作为投资者,需要看清楚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然后透过现象去筛选那些拥有未来的企业。
  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被传统的金融业者称为“野蛮人”,马云则称自己为“搅局者”。阿里金融计划本周推出信用支付服务:用户使用支付宝付款不用再捆绑信用卡或者储蓄卡,能够直接透支消费,额度最高5000元,贷款资金全部由合作银行提供。新浪微博宣布将具备微银行功能,腾讯微信也要推出带有金融理财和支付功能的客户端,一时间对于消费者钱包和手机的争夺硝烟四起。
  与此同时,传统的金融企业也纷纷“触网”,原因是前行者的示范效应和竞争压力。以与支付宝合作的天弘基金为例,“余额宝”推出仅18天,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的规模就达到57亿元,客户数超过251万。基金公司纷纷与第三方平台公司谈合作,希望能通过互联网这个营销通道,获得大量客户资源。互联网金融是一种颠覆性的创新,它通过金融产品的模块化设计和利用网络社区等新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渠道,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奉行的风险、收益匹配模式,从根本上对传统金融的业务进行替代。马明哲认为,平安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传统金融企业,而是像腾讯和阿里巴巴这样的现代科技公司。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领域的个性化定制服务,这种定制服务由于使用搜索引擎、大数据、社交网络和云计算等技术,大幅度降低了供求双方在需求响应、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方面的交易成本,使得这种服务能够盈利。以阿里小贷为例,截至2013年6月末,阿里小贷投入贷款总额已超过1000亿元,客户超过32万户,户均贷款额度4万元。与此同时,受益于参与者广泛及对消费者行为与偏好的精确把握,阿里小贷的不良率只有0.84%,低于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传统金融业务依靠的是规模经济,例如银行、证券公司需要通过大量的客户和资金量来分摊操作流程、网点建设的成本,客户筛选原则是“二八原则”,优先关注大客户。互联网金融将网络时代的长尾定律用到金融领域,主要服务于传统金融企业看不上的那些分散的小客户。以美国的Lending Club公司为例,成员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小额借款或贷款,通过在线社区获得的信息进行信用分级,控制风险。由于跳过了银行这个中间环节,借款人的成本会更低,贷款人则会有更高的收益。传统的银行由于成本的关系,不可能对只有几千美元的需求放贷。用一位业者的话说,银行是“躺在沙发上数钱”,P2P是“趴在地上捡硬币”,做的是银行不屑一顾的小生意。
  由于互联网行业的激烈竞争,以客户为导向进行创新已经是网络企业生存的基本能力。传统金融企业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停留在线下金融业务的线上操作,两者的距离并非源于技术层面,而在于理念的根本差异。互联网金融从精神上看,和互联网更近。在欧美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也主要由金融业的外来者主导,比尔?盖茨曾说:“传统的银行如果不改变现状,他们就是一群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
  8月初,央行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要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热和政策的放宽,预计将有更多的企业进入,竞争会更加激烈。未来只有把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互联网精神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能够胜出,即:开放、平等、协作、分享。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机构豪赌互联网金融 首批基金淘宝店最快9月上线 2013-08-12
· 生意宝获首块互联网金融牌照 2013-08-09
· 生意宝互联网金融牌照“担保许可证”获批 2013-08-09
· 微信支付争坐互联网金融头把交椅 2013-08-08
· 消息称券商已上报互联网金融创新方案 2013-08-07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