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拿捏的民意通常被视为“筐”,什么鸡零狗碎、鸡毛蒜皮都能往里装。而真实、普适、科学、严谨的民意调查,无疑对公共政策的调整与实施,有着无比重要的参考价值。 继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日前表示,“完善生育政策”的思路和方案,国家卫计委正在组织调查研究后,据8月6日中国新闻网报道,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近日发布消息称,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决定实施“服务百姓健康行动”(简称“健康行动”),并印发了相应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提出,完善生育政策,适时出台调整方案。 基于国情的考虑,正如毛群安日前介绍的那样: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环境容量不足,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将长期存在。所以,生育政策调整必须足够谨慎、严肃。基于这样的考量,毛群安表示,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组织调研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的关系,研究提出完善政策的思路和方案。 尽管可能更属于半封闭性的调查研究,但必须给出的善意提醒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目前组织的这项调研,应该也必须有倾听民意的程序和环节才对。原因很简单,在适龄低生育率、人口低增长率持续多年的情况下(“十一五”时期,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以内),在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之际(根据预测,到“十二五”期末,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重新审视实施超过30年的人口政策,得益于近年来相关调查数据支撑下理性声音的表达,也得益于相关方面能够放下姿态、心平气和地倾听舆论声音。比如,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表示“正研究是否放开单独二胎政策”,就意味着这种共同审视、公共讨论时机的渐趋成熟。 既然时机渐趋成熟,既然已经启动相关调研,相关方面多进行一些科学、严谨并兼具普适性、代表性的调查,是为必须。原因很简单,如果说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的,针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关系的调研,得出的更是“理论”上的结论的话,那么,更多倾听民众在诸如如何看待“空巢”养老现状、男女性别比例、独生子女教育、失独家庭养老等相关层面的问题,得到的无疑更是现实意义上的“接地气”的结论。而作为下一步的生育政策调整的基础性研究支撑,唯有“纸面上”的结论和“接地气”的结论,更好实现融合与对接,生育政策的调整思路、策略、方式、速度等等问题,才能真正地对接民意、契合民意被理顺。 比如最为实际的“二胎意愿”问题。一直以来,对人口政策松动的最大担忧,就是节点以后人口增长的不可控。但与此相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生活、入学以及就业等压力面前,在现实中“养不起”思维驱动下,很多人并没有强烈的“二胎意愿”。比如上海市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即使政策允许生二胎,上海仍有45.3%的年轻父母因育儿压力过大而不选择生二胎(见2011年8月2日财新网)。如此这般的声音,无疑应该用分地区、分阶层调研的方式,真实而细致地记录下来,进入相关决策者的视野,最终成为生育政策调整的依据。所以,公众冀望此番公共政策的调整,能在倾听民意、调查研究等层面增加公开透明度,兼顾科学与严谨、速度与效率,满足公众“有下文”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