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名企业家柳传志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他说:“从现在起我们要在商言商,以后的聚会我们只讲商业不谈政治,在当前的政经环境下做好商业是我们的本分。” 企业家与政府官员究竟该保持怎样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曾有学者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企业家与政府官员的关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越是发达地区的企业家与政府官员的关系越密切,越是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家与政府官员的关系越紧张。 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但也要看到,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平行的关系,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企业提供服务时,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依照现行的法律规则,政府官员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几乎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从企业的登记成立到企业的市场经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只不过在沿海发达地区,政府官员的素质普遍较高,因而在与企业打交道的时候,他们习惯于按照法律规则办事,不仅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而且与企业家建立了良好的相互信赖关系。正是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许多企业家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处和思考市场经济的规律问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拓展方面,以更多的利润和更多的赋税回报社会。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虽然也存在腐败问题,但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政府官员多数已经充分了解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因此,政府官员与企业家发生法律关系的时候,能够掌握好分寸,处理好主从关系。 中西部地区由于市场经济欠发达,政府官员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越俎代庖,干了许多政府官员不应该干的事情。正是由于政府官员急于求成,在招商引资和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不断地干预企业的自主经营权,结果导致企业家与政府官员之间正常的合作关系变成了不正常的利益关系。现在中西部一些地方流行“招商引资,关门打狗”政策,企业家上门投资的时候,被政府官员待为上宾,可是,当企业获得丰厚利润的时候,一些政府官员摇身一变成为流氓恶棍,他们不仅吃拿卡要,而且采取一切手段侵吞企业家的财产。新闻媒体披露的大量案例说明,中西部一些地区投资环境正在急剧恶化,当地政府官员为了掠夺企业家的资产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正因为如此,一些企业家才会发出感叹,认为企业家应当在商言商,绝对不能与政府官员称兄道弟。如果企业家关心政治,为政府官员出谋划策,那么,最终有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企业家恪守自己的本分,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对政府官员敬而远之,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商业麻烦,同时又可以巧妙地回避政治漩涡,使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独善其身。企业家的告诫,既说明我国的经营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同时又说明,企业家必须学会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明哲保身。 和中国企业家的消极态度不同,自11世纪至今,西方国家的企业家从来都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他们不仅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财富,而且充分发挥财富的力量建立了公民社会。西方国家的分权制衡政治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脱胎于中世纪的公司制度。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城邦国家比如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建立股份制企业,他们把资金集中起来购买货物装上轮船,漂洋过海到阿拉伯的亚历山大港销售,这种被称之为“海上协会”的组织,逐渐演变为股份公司。当代各国公司法的许多制度,都脱胎于“海上协会”。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和商业组织的完善,地中海沿岸的商人们开始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他们制定属于自己的商业规则,并且建立相对独立的仲裁法庭按照自己的规则处理商业纠纷案件。各国的统治者将企业家制定的规则通过立法程序加以整合,从而成为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许多国家制定商业法律规则的时候,仍然沿用这种传统做法,由商会或者商业自治组织起草法律草案,然后提交国家的立法部门加以认可。这说明企业家在商业社会不是被动地被管理者,而是社会的建设者,或者说是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中国的企业家既要有恪守本分的分寸感,同时又要有历史的使命感,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建言献策。否则,企业家的社会影响力就会下降,公信力也会受到质疑,也很难成为真正优秀的企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