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信用制度
2013-07-18   作者: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证券日报
分享到:
【字号

 
  易宪容

  最近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简称金融“国十条”。最为核心的概念就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其政策含义就是当前国内货币政策回归常态。而存量资金的盘活可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进行,增量资金主要投向新型消费品等领域。
  金融“国十条”出台之后,市场对此解释很多,不少分析者都认为打响中国金融业存量改革攻坚战,它将全面冲击与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不过,对于当前中国金融业的存量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并非只是提出一些新概念或实际可操作性的政策,而是要对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些重要问题重新梳理。只要找到问题的核心,才能保证当前中国金融业的存量改革成功。否则,不仅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者国内金融市场还会重新回到原有的老路。
  首先中国金融业存量改革的第一要义就是如何保证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服务。
  那么,国内金融业为何会偏离实体经济?最大问题就在于前几年,无论是个人或企业等市场主体,过度使用现有的金融体系,使得其可能成为部分企业或个人暴富的工具。可以说,近几年国内金融业所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这种核心价值的一种鲜明写照。包括当前国内影子银行的盛行、企业的资本运作、个人过度地利用银行杠杆炒房等,都是这种过度使用金融体系的结果。
  但是,从世界历史经验来看,任何一个国家靠信用过度扩张所实现的经济增长,不仅会快速推高资产价格,形成资产泡沫,而这种泡沫最后一定会破灭并导致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并导致该国经济全面持久的衰退。
  中国早几年经济快速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就是信用过度扩张的结果。比如,2008年-2012年银行信贷增加35万亿元,社会融资总额增加65万亿元。这两组数据分别是1998年-2002年的5.3倍和9倍。而整个金融体系信用如此过快扩张,必然导致资产的全面上涨,如北京房地产价格在近十年内价格上涨了十倍以上。而这种行为和观念一旦大行其道,想要通过政策的小小调整或一定的制度改革去动摇这一根基并非易事,根基一旦形成,其他金融改革的效果就会被全面弱化。因此,当前金融存量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的观念。
  其次,金融“国十条”存量改革的重心应放在资产证券化、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以及一些金融市场及金融产品的创新上。即让能对可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进行标准化盘活,增加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也可调整一些金融机构的资产期限错配等。
  不过,中国金融资产证券化已经试行十几年,但是到目前都没有真正发展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这既与国内金融机构管理的观念有关,也与中国相关法律制度不足有关。如果房价在上涨,那么长期的住房贷款往往被国内商业银行看作是最为优质的资产。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如何可能把这些优质资产拿出来跟他人来分享利益呢?
  金融机构资产期限错配只会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解决。如果国内房价出现周期性的调整,银行的住房贷款所面临的风险就会逐渐暴露出来。在这个时候,金融机构是愿意把与住房相关的长期贷款证券化的。但是,这个资产的投资者会是谁?有人愿意进入这种高风险的市场吗?特别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律与制度相当不足,这必然会导致这个市场根本没有能力来保护弱势的投资者。试想,美国如此健全的信用体系及法律制度,证券化市场也导致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如果中国证券化市场不能够从基础性制度入手,就当前的制度条件下推出证券化市场,其风险一定会很高。而且它与当前政府对金融市场去杠杆化的初衷也是南辕北辙的。此外,鼓励民间资产进入金融业及金融创新的情况也是如此。
  第三,不少人认为当前中国金融业的存量改革要放在结构调整上,因为当前中国这种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市场结构是导致金融业无效率的关键所在。而且政府的“十二五”规划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规定未来中国金融市场结构要如何调整。
  实际上,对于一国的金融市场来说,其结构完全取决于不同国家的信用制度条件。一个国家不同的信用制度及信用基础也就决定了该金融市场结构的发展。因为,金融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不同的信用就得有不同的金融产品及金融市场来应对,否则这些金融产品及金融市场是无法发展起来的。比如,美国与德国的金融市场,为何两国的金融结构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就在于两国信用体系及信用制度上的重大差异。对于中国来说,如果没有形成有效的适应直接融资的信用体系与制度,而要去发展这样一个直接融资市场,那么这个市场发展起来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当前金融业的存量改革,最为重要的不是所谓的结构调整,而是如何建立起现代金融市场所需要的信用体系与制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来发展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与金融产品。
  所以,对于当前国内金融业存量改革,更为重要的是应该从体制改革入手,这样才能建立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市场与制度,才能真正走出当前国内金融业的困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中国金融业打响存量改革攻坚战 2013-07-12
· 中国正驶向“存量改革”深水区 2012-11-29
· 电信业存量改革有所突破 2012-11-13
· 民间投资“新36条”实施细则详解:电信业存量改革有所突破 2012-09-0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