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促成央行与银行良性互动
2013-07-02   作者:鲁宁(上海 学者)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字号

 
  鲁宁

  自上月28日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回落至5%以下,一场突如其来、基于个别银行阶段性流动性紧张而导致的“钱荒”,可以说已初步实现了软着陆。这一软着陆是在央行据实判断,未采取简单救助输血的传统做法下实现的。就此难能可贵之软着陆,在上海出席“2013陆家嘴金融论坛”的央行行长周小川,把成因归结为“市场基本正确理解了央行”。周小川所指的“市场”听上去挺抽象的,若改为大白话,就是众商业银行与央行较默契地实现了一次监管与被监管、调控与被调控之间的良性互动。
  如上月24日笔者在本栏《商业银行闹“钱荒” 央行缘何拒施救》一文中的预判大体一致,周小川把“钱荒”的首要成因,归结为上月前10天尤其是上月第一周(端午节前)一些银行放贷过度……央行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月前10天,国内银行信贷投放量接近1万亿元,拿周小川的话讲,“这种情况过去从未发生过,这和银行放贷冲动强烈有关。”
  问题在于,众银行何以敢把一个月的“口粮”在前10天全部“吃光”还搭进去2000亿元5月份之放贷节余?答案有两个:一是6月份众银行要接受“半年考”,上半年国内经济运行虽平稳但偏弱,导致银行业绩不够靓丽。进入6月后众银行信贷集中“放水”——譬如半年期信贷,操作上可把未来6个月的利息在放贷时一并扣除提前入账转为上半年利润,为半年业绩增色。二是从今年3月份起经济增速缓慢下行,众银行普遍相信中央政府为确保经济增长,会不得不把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适度宽松。而果真如是,货币投放“开闸”的时点应该就在6月中旬。没料想,央行非但没有“开闸”,反而对银行泛滥的理财产品实施限时清盘不容商量。无奈,本可合理短期挪作理财产品到期兑付的资金已被提前“放光”,众银行无奈“抢钱”救急,才致使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最高飙升至匪夷所思的30%。
  此时央行坚决拒绝“放水”施救,由于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裕,且银行应付挤兑风险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0%,另还有1.5万亿元金融机构备付金存量(通常六七千亿元备付金足以用来应急)为可能的挤兑上有“双保险”,与其说这一短暂的银行流动性紧张叫“钱荒”,不如说是众银行错判宏调政策且央行“见死不救”而导致的一场“心慌”。
  由于应对“钱荒”可选择的手段和可动用的“各种资源”十分充足,一度引起众银行“心慌”并经互联网炒作引发社会恐慌的本次突发事件才得以迅速平息,它留给众银行及全社会一系列的深入思考:
  其一,只要经济基本面不出大问题,金融就不会出大问题。今后再次面临突如其来的“钱荒”及网络炒作,对金融安全外行的普通百姓不妨先拿此常识作一判断,准确率当八九不离十。
  其二,这场并非真正意义的“钱荒”,为众银行合理配置流动性资产上了一堂有价值的警示课,虽说“讲课费”不便宜,但换来的教训利于提升众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
  其三,国家不论采用何种经济和政治体制,一国之央行既是监管机构又系最后的放贷人。若银行流动性真出了问题,譬如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时的美国和欧盟,央行非施援手不可,否则一旦出现挤兑并蔓延,往往覆水难收。然而,央行“开闸”施救有前提,除了大体精准的流动性评估,施救时间选择和力度把握也颇为讲究。央行今次表现至少说明中国特色的施救机制正在走向成熟。
  其四,现阶段的中国,防范金融风险,着重于防范把钱放错“口袋”之风险,具体讲金融资源应该着重投放于实体经济,而非用来热炒金融衍生产品攫取不当暴利。这对央行而言是提高监管有效性难题,对众银行是个社会责任(也即商业银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社会责任而不择手段追求利润最大化)担当问题。眼下,前者明显呈短板状;后者尚属一片空白状。本次“钱荒”虽已平息,但二者皆须赶紧补课,越快越好!
  其五,互联网时代,正确和错误的信息包括谣言的传播非常迅速。尤其是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基本面影响颇大的“金融谣言”,若央行乃至政府在第一时间未能予以澄清,等到市场发现传言系谣言时,损失往往已很难承受。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钱荒”真的过去了吗? 2013-07-02
· 6月PMI尚未体现“钱荒”影响 2013-07-02
· 制造业PMI降至四个月低位经济稳中偏弱 “钱荒”影响尚未显现 2013-07-01
· “盘活存量”是化解“钱荒”的妙招 2013-07-01
· 国务院经济形势分析会7月召开 定调钱荒走向 2013-06-2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