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给自足的粮食政策并不体现智慧
2013-06-05   作者:李斌  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到:
【字号
  先从一个有趣的话题开始。今年两会期间,发改委与农业部的官员向全国人民“报喜”说,2012年中国的粮食自给率高达97.7%;言下之意是,95%的粮食自给率指标已经“圆满地”完成了。这个说法与业界的认识差别很大,因为大家普遍认为,2012年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破了90%(实为87%)。原来,官方的计算方法不一样,某些粮食品种(如大豆和薯类)不被计算在“粮食”的概念之内。也就是说,发改委与农业部拿出来的是一本“花账”。
  这样的“花账”所起的作用是掩盖问题真相,叫人忽视正在发生的大事件,阻止粮食政策可能发生的变动,从而使得现行的政策得以延续。这样一来,粮食政策中的严重错误暂时就不会暴露出来了。
  什么样的大事件呢?这就是:中国经济已经开启了粮食消费持续增长的进程,而国内的产量不敷需要(即使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亦是如此)。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的饭量下降了,粮食消费怎么反而会增长呢?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官员显然不理解,因而他们宁愿视之为一种偶然的、暂时的现象。通过参照发达国家的情况,我们即可知道,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人均粮食消费的增加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绝不会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目前粮食进口的暴增所反映出来的正是冰山一角。增加的原因主要在于饲料用粮的增长和粮食的深加工。人民的食物结构要改善,消费水平要提升。饭量不增,但吃的更好了;对粮食的直接消费不增加,而间接消费却不断地增长。简言之,就是“消费升级”这四个字。这种显著的升级过程将会持续到什么水平才会稳定下来呢?美国目前的人均粮食消费量是我国的两倍,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参照。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相信我国经济早晚将会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么,就可以相信,我国的粮食消费量最终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要从这个前提出发来思考粮食政策。如此巨大的供应缺口如何来弥补?这是需要政府部门、经济界和全国人民都来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我国目前的政策体系是这样的:在非农业部门中,利用我国劳动力丰富和成本低廉的优势,大搞出口,赚取了巨额外汇;而在农业领域,却坚守耕地红线政策和粮食自给率指标,试图闭关自守。这两方面的政策是相互矛盾的,客观经济规律将迫使两者必须一致化。外向型经济持续大幅度地提高国民收入和消费能力,致使国内粮食增产的速度赶不上消费增长的速度。工业化和城市化一边不断地压缩耕地,一边把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抽走。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与农民生活资料是由非农部门提供的,其价格不断上升,而城市的稳定却要求粮食与食品价格也维持稳定。农民很辛苦地种粮,农业经营却获利微薄;而城市却因为房价与物价飞涨导致民怨沸腾。这种现象只说明了一个道理,既然要搞市场经济,就要全面地搞;想要违背比较优势原理,强行在市场中划出一块“自留地”,就会遭到经济规律的惩罚。这个惩罚很严重,高房价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一说到取消粮食自给率指标和耕地红线,许多人情绪都很激动,连一些名嘴和专栏作家都加入其中,齐声反对。把粮食供应限于国境之内,并不会得到安全。要确保粮食安全,优先于国内供应好呢,还是优先进口为好?前者意味着首先发掘国内的生产潜力,实在不行了,才转向国外;而后者意味着我先用别人提供的东西,而把余地和潜力留在国内;万不得已之时,才动用国内的储备。这样一对比,究竟哪种策略更为安全,不就很明显了吗?凡事从反面一想,往往就可以开阔眼界,也就可以发现以往认识中的愚昧之处。以往自给自足的粮食政策,并不体现什么智慧,而只是体现了一种迫不得已。在整体经济闭关自守的情况下,外汇无处获取,当然也就只能自己种粮食吃了。
  我们中国人有一种情结,总觉得全世界有一天要封锁我们,把我们饿死,所以,我们要“深挖洞,广积粮”,随时备战。如今,即使按照某些指标测算,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为外向的经济体之一,可是,这种备战情结依然残留于我们的脑海深处。我们敢于向世界供应工业品,却不敢接受来自世界的优质粮食,这实在显得滑稽可笑。
  开放粮食和土地市场不仅不会损害我们的安全,还将有助于加强国际信任,从而提升我们的安全度。林冲要上山入伙,就要纳个投名状;这是古代人早已明白的道理。在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均相互高度开放市场的情况下,我们严守国内粮食市场,这是什么意思呢?须知,不信任与不安全的因素原本可能不存在,或者没有那么严重,却可能因为我们对世界的不信任而引起或加剧。一个人老是躲躲藏藏,别人就没法儿信任他;这样的人无论表面上多么客套,在内心深处是拒他人于千里之外的。这正是迄今为止我国的国策论述中的不足之处。改革开放不应该是“长期坚持”,而应该是“永久坚持”。
  要读懂房地产市场,就要读懂土地;而要读懂土地,就要理解粮食。如果我们认识到中国的粮食自给率早晚也许将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跌至50%左右,那么,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又有什么意义呢?多拿出1亿亩地来支持城市化,粮食自给率充其量也不过下降10%,这真的有什么了不起吗?这就是“风物长宜放眼量”。所以,笔者认为,不仅粮食自给率指标要取消,现行的土地、农业、工业、房地产以及城市化等领域的政策都需要重新思考,并作出相应的改变。
  这里所讲的观点其实并不是笔者的创意,而只是对我国在十几年前所实行的伟大政策的一个诠释而已。大体说来,与“退耕还林”相关的政策是一个简明而正确的体系,可是,随着政府的换届,这一系列政策都来了一个180°的大转弯,这是今天发生如此之多的经济问题的一个总根源。现在,笔者的呼吁很简单:回到十年之前。让国内的土地和生态歇一歇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粮食局:严格安全事故责任追究 2013-06-04
· 国家粮食局:彻底扭转中储粮事故多发局面 2013-06-04
· 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须彻底扭转事故多发局面 2013-06-03
· 种粮面积“家底不清”成粮食安全隐忧 2013-06-03
· 种粮面积"家底不清"成粮食安全隐忧 2013-06-03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