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2013-05-20   作者:李义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分享到:
【字号

  我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代价却是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并因此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这就使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切不可以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必须保护环境。

  经济发展必须保护环境

  如果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能公平享受,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可以用手中的货币购买好的空气、纯洁的水、好的环境甚至移民,而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承受污染的环境,那就会形成社会的严重不公。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经济发展作为手段,其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升人们的福祉。从这样的目的出发,经济发展不但不应当破坏环境,而且必须切实保护环境,因为美好的环境同样是人民群众的需要。美好的环境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空气,纯净的水,没有污染的食品,没有因污染引起的种种疾病,更没有癌症村。美好的环境给人以好的心情,使人身心愉悦。如果经济发展了,环境破坏了,那就会适得其反,就会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的发展我们宁肯不要。美好的环境是一种公共品,是大家都可以享受的。如果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能公平享受,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可以用手中的货币购买好的空气、纯洁的水、好的环境甚至移民,而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承受污染的环境,那就会形成社会的严重不公。
  人类对经济发展的保护环境的矛盾早有关注。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一位生物学家就曾写过《寂寞的春天》,指的是残留的农药把鸟毒死了,春天没有鸟叫;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了著名的《增长的极限》的报告;上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杜斯韦特发表了《增长的困惑》。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了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更为全面的幸福指标,大致包括:(1)生产和消费的商品服务的质量。(2)人们享有的环境质量。(3)可以用于休闲的时间比例。(4)收入分配是否公平。(5)工作条件的好坏。(6)获得工作的难易程度。(7)未来的安全性。(8)健康水平如何。(9)文化活动水平,教育水平,以及享有权。(10)社会提供的住宅质量。(11)令人满意的信仰。(12)家庭和社区的和谐。
  我国是后发展国家,我们应当发挥后发优势,汲取先期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更为协调。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压力

  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单纯的数量增长,是单纯的GDP的增长,经济发展则包括美好的环境、良好的教育、高质量的医疗等。
  大家知道,2013年的冬天对中国来说是不好过的,雾霾长时间笼罩着几乎大半个中国,在寒冷的冬天人们祈盼着更为寒冷的北风,因为此风可以吹散雾霾。当下的食品、饮用水时不时地出现问题,有的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癌症村。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压力。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严重地破坏了环境呢?
  1.片面地认为GDP的增长是经济发展。在我国,一个时期以来认为经济发展就是GDP的发展。这个认识主要来自各级政府。其实,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单纯的数量增长,是单纯的GDP的增长,经济发展则包括美好的环境、良好的教育、高质量的医疗等。
  GDP掩盖了许多东西,甚至是不好的东西,例如,自给自足的部分不计算在内,在餐馆吃饭,餐馆的营业收入可以计算在GDP内,自己做饭就不增加GDP。于是我们看到农民虽然货币收入增加了,但如果自给自足的部分没有了,例如土地被非常廉价地征收了,所有的消费品都得用钱买,那生活水平仍然可能降低了。我们还看到降低官员们的奢侈消费本来是好事,但却可以减少GDP。又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把大楼炸了建、建了再炸都可能增加GDP,于是,人们就可以明白,我国城市为什么总是热火朝天地搞城市建设。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讲,单纯追求GDP无疑潜在着对环境的污染。
  2.我国的环境污染与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着重于经济发展速度,其特点在于严重依赖外需,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便宜。一些国家在发展初期都可能有这个过程。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须转换,不转换就难以持续发展。
  3.一些官员和个别学者认为发展避免不了污染,可以先发展后治理。这样的认识如果影响广泛,污染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进行。
  4.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扮演了不适当的角色。大多数地方政府直接扮演了市场主体的角色,直接上项目,甚至不惜和污染企业站在一起。在现行体制下,环保部门属于各级政府的下属部门,只要政府主要领导为了发展经济,对污染企业网开一面,环保部门就很难有强有力的作为。而地方政府所以血拼GDP,一是发展经济,二是GDP上去了可以职位升迁。现在的干部体制基本上是上级有关部门说了算。
  5.个别无良企业缺少起码的社会责任,直接倾泻污染物。除了污染环境,还涉及到食品安全,假羊肉、病死猪肉、有毒生姜的报道经常见诸新闻媒体。加之有关部门的不作为,污染既成事实。

  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单纯地追求GDP不惜破坏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有了近似于刚性的、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仅仅是一个号召的问题,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观。
  环境污染已经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如不改观,不仅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更会引起诸多的社会问题。经济要发展,必须是保护生态文明基础上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满足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严峻的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的建设似乎在各地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单纯的追求GDP不惜破坏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有了近似于刚性的、系统性的制度安排。看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仅仅是一个号召的问题,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观、发展路径和关于发展的衡量指标。我们的发展观必须明确,发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福祉,违背了这样的发展目的,再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是没有用的,甚至是有副作用的。为了充分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相应的制度安排起码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放弃GDP指标,以社会发展、居民幸福指标代替之。(2)地方政府应当与经济发展保持适当距离,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公共产品,为人民群众、为子孙后代看护好资源和环境。(3)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有严重污染倾向的项目必须公示,全面、切实地倾听当地民众的意见,不能偷偷摸摸地上此类项目。(4)改变干部选拔标准和选拔体制。干部选拔标准上应当实现环境问题一票否决。在选拔体制上应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发言权。现在很多地方面对污染,人民群众几乎无能为力,过分严重时只能集会游行,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总之,处理得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013-05-20
· 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推动临空经济发展 2013-05-20
· 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经验 2013-05-16
· 做大就业蛋糕根本要靠经济发展 2013-05-16
· 经济发展前景仍值得期待 2013-05-10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