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鼠”闹债市 监管需加强
2013-04-23   作者:曹中铭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分享到:
【字号

 
  曹中铭

    万家基金原固定收益部投资总监邹昱阴沟里“翻船”,导致债券市场灰色交易的黑幕逐渐被曝光。自邹昱之后,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杨辉、齐鲁银行金融部的徐大祝、易方达基金固定收益部投资经理马喜德以及西南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薛晨等纷纷被曝违规。从职务上看,上述五人均非等闲之辈。
    虽然邹昱是首个被曝光者,但论在债券交易上的违规行为,易方达基金的马喜德无疑要 “资深”得多。早在2008年的3月份到12月份,马喜德等曾多次利用银行、任职公司的35亿元资金购买债券,获利高达4900万元。2011年,审计署在调查相关公司的债券交易情况时,马喜德这个“大佬”终于浮出了水面。
    五位债市“大佬”分别来自银行、基金与券商,可谓“面面俱到”。自债券市场产生以来,场外市场就是债券交易的主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我国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为26.6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债券托管量为25.4万亿元,占比95.3%。从交易量来看,2011年,银行间债券总成交接近200万亿元,同期上证所债券总成交仅为21万亿元,深交所仅为2.36万亿元。仅仅从数据上分析,银行间市场在债券交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规定,银行间市场投资者分为甲类户、乙类户与丙类户,而债券违规交易往往发端于丙类户上,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代持养券与利益输送。据媒体报道,万家基金邹昱因代持养券违规,而中信证券杨辉则是事发于利益输送,其被传利用妻子的账户买入债券,之后再高价卖给中信证券牟利,属于明显的“老鼠仓”。
    债券市场虽然出现过富滇银行“倒券风波”与国信证券越权撮合案,但整体上并没有出现较大的丑闻,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次丑闻竟然是“鱼贯而出”。并且,像马喜德的违规交易案,无论是涉及资金金额,还是获利金额,都堪称“大手笔”。而问题则在于,为什么一直表现得“风平浪静”的债券市场,会突然出现连串的黑幕?并且还是银行、基金、券商等都牵涉其中?
    其实,像代持养券现象在业内较为普遍,基金、券商中亦不乏涉足者,也属于债券市场的行业“潜规则”,但监管部门却是禁止此类行为的。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违规者仍然前仆后继。显然,违规者的铤而走险与监管不力是导致频现黑幕的最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目前被发现的只有五位“大佬”,市场上是否还隐藏着更多的“大佬”,是否还有更多的“大佬”没有被发现呢?进一步讲,鉴于五位“大佬”被曝出的违规行为如此惊人,那些没被发现的债市黑幕到底还有多黑?
    基金经理或券商高管出现违规行为,往往被归结为“个人行为”,此次又是如出一辙,如中信证券就将杨辉的违规行为定性为“个人原因”。如果中信证券有健全与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内控机制、风控机制等,杨辉违规的概率是否会低点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因此,债市违规行为的产生,相关基金公司与券商等都是有一定责任的,绝不能简单地解读为个人问题,而忽视了自身存在的弊端。
    随着债市监管风暴的愈演愈烈,是否还会出现更多更大的案件还不得而知。但债市黑幕的出现,却须引起警惕。当年包括南方证券在内的券商,为了自身利益与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纷纷踏上了挪用客户保证金与托管国债等的违规之路,也因之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如果不强化监管,如果相关券商在债市黑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是有可能重演被撤销、被关闭或被托管那一幕的。关于这一点,监管部门不可不防。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证监会首度谈债市风暴 2013-04-20
· 公安部介入债市扫黑风暴 全面升级为刑事调查 2013-04-19
· 债市监管:应识辨监管与管制边界 2013-04-19
· 债市健康发展需打破零违约误区 2013-04-19
· 银行间债市核查风暴全面升级 2013-04-1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