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在审企业财务专项检查工作自查阶段结束。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上周五表示,4月开始,证监会将对递送的自查报告予以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此,投资者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撤单,而是问题IPO项目被现形。 上周是IPO专项检查自查阶段的最后一周,共有76家企业终止了上市进程。至此,今年以来共有124家IPO在审企业终止审查,IPO排队企业还剩下765家。应该说,被誉为史上最严的IPO打假初见成效,在撤单数量上远超过去年全年终止审查的64家,使得IPO排队企业减少了一成以上。监管层正在采取的疏通IPO“堰塞湖”的措施,主要是“吓退一批,分流一批”,而这百余家撤单企业中有不少属于被“吓退”的。用投行人士的话来说,撤单对拟发行企业的大股东及投行都可谓损失惨重,“公司能够痛下决心撤单,肯定是有绕不过去的硬伤。” IPO专项检查从自查阶段转入抽查阶段,可以预料撤单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不过,从现有的市场预期来看,并不认为问题IPO项目随之清除干净。近日有会计师向媒体爆料称,“我们负责的8个项目中,近半身负‘硬伤’,曾彻夜纠结是否要替发行人‘赌一把’,现在这几家发行人没一家撤回材料,都已报会。”这意味着仍有相当数量带硬伤的IPO继续充当“南郭先生”,试图在抽查阶段蒙混过关。 应该说,这种情况的存在确有可能性。既然问题IPO项目被查后的违规成本不高,而IPO过关又涉及到太多利益,难免会有中介铤而走险。更何况此次IPO专项检查声势浩大,可迄今没有公开认定查出一家问题公司,发行人及中介都容易心存侥幸。正因为此,IPO自查的材料报送出现了3月份最后几天的“扎堆”。有的甚至寄希望监管层“审查疲劳”,认为“同时面对数百份自查报告时,监管层在复核时花的时间会更短一些。” 对于IPO专项检查,有的中介预言或“雷声大、雨点小”。假如结果如此的话,IPO专项检查有走过场的可能,IPO质量的整肃成效恐怕远低于投资者预期。待最后的抽查阶段结束,悲哀的还是为IPO买单的投资者。当然,这不是投资者愿意看到的,也不利于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此次IPO专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发现了哪些问题IPO项目,监管层应该确保一定的透明度,让整个市场明明白白。 回想今年1月8日举行的“IPO在审企业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上,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指出,检查旨在切实进一步深化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改革精神,完善和落实信息披露责任追究机制,督促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切实提高执业质量。证监会要综合运用行政处罚、行政监管、诚信监管等多种手段,依法依规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进一步遏制虚假信息披露行为,坚决打击欺诈上市、恶意造假等违法行为。 达到IPO信息披露质量提高的检查初衷,必须对问题IPO项目的曝光及严肃处理。从A股市场以往的造假与圈钱陋习来看,专项检查中的撤单肯定包括不少问题IPO项目,自查与抽查的撤单中都会冒出。如果最终没有打假出一例问题IPO项目,是有悖常理的。如果问题IPO项目撤单后就不了了之,专项检查的意义必然大打折扣。 投资者信心的提振以及对中介的惩戒,都离不开问题IPO项目被现形。只有对问题IPO项目进行公开的严肃处理,总结出监管经验并建立长效机制,才能说IPO专项检查圆满画上句号。投资者对此充满期待,希望将其作为IPO重启的前提。否则,“荐而不保”难以得到遏制,IPO质量依然存在问题,二级市场势必因IPO重启而受到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