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新闻喧哗背后的思考
2013-04-02   作者:苏容若(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观察员)  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到:
【字号
  虽为财经报刊的常年热门话题,首次公开发行(IPO)近来火爆程度又升级。只缘财务核查搅动了一池春水,于是乎,各色杂谈围绕着它开始发酵。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注意到,近日IPO报道主要有这么几类,一是中介机构撒娇吐槽,其中又以券商为主;二是拟上市企业悲壮撤回,一般通通归功于财务核查这柄利剑;三是猜测何时IPO重新开闸,部分投资者视之如洪水猛兽,投行等中介和拟上市公司则盼之若甘霖。这么看下来,着实令人百感交集,IPO暂停的这段时间,倒真成了大家退思的时刻。
  中介机构真的那么苦不堪言吗?笔者以为,恰恰因为中介机构过去未能充分证明自己的专业性,才面临如今通过高强度体力劳动证明脑力价值的窘境。看起来,中介机构的撒娇吐槽,其情可原,确实辛苦,报道起来也头头是道,具体案例分布在大江南北,各行各业,各种囧途,可读性极强。然而多数报刊读者、微博看客的观感则更像是欣赏高帅富的烦恼,纵然高帅富们惺惺相惜,看客却一笑了之,毕竟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更何况,财务核查何来,与中介机构的履责情况被质疑有关,于是才生生有了这么一道横在拟上市公司、投行、会计师面前的天堑。在此类报道中,虽偶见反思然而并不够,这番吐槽的局面很不均衡,往往是单方面撒娇。监管部门则用行动说话,对保荐违规的处罚频出且力度加大,要求财务核查,此外未置一词,任外界沸沸扬扬,其中深意和未来走向值得揣摩,比看撒娇吐槽的热闹更有意思。
  再看拟上市企业的撤回,通通被归为财务核查甚至简单粗暴质疑这些企业财务粉饰,是否过头?笔者以为,此时需甄别财务核查大幕下隐藏的各种动机。一则新年伊始率先撤退的企业,考虑到撤回决定所需的实质讨论和文件流程时间账,应更多出于企业自身原因;二则从陆续透露的信息看审核口径及流程把控也有所调整,如创业板明确了业绩下滑需撤回,一些之前滞留在“中止审查”环节的企业也呆不下去而步入“终止审查”;三则实体经济形势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最后看那个纠结已久的问题——IPO何时开闸。抛开财务核查的特殊背景不论,这个话题实在太陈旧太重磅也太无奈。理智的投资者也许能够认同:为未上市企业提供融资平台是健康的资本市场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就像证券监管部门负责人不应当承担让股市上涨的任务一样,这句话在中国式股市的背景下令许多投资者难以接受,继续体现着理智与情绪之间的博弈。
  读报需谨慎,看完热闹之后,投资判断还是要独立思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市场对IPO重启胆战心惊 2013-04-01
· IPO撤离企业骤增76家 开闸仍无时间表 2013-04-01
· IPO在审企业财务自查收官 抽查工作本月启动 2013-04-01
· 《人在囧途》之投行版:我们这仨月——亲历IPO大核查 2013-04-01
· IPO排队企业抢搭自查末班车 2013-04-0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