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建立公共财政预算会计体系
2013-03-15   作者:招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丁安华  来源:中国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每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们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审查和批准国家财政预算草案及其执行情况。
  公共财政,包括政府的税收、借贷、投资和支出。根本而言,公共财政在很大程度上界定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因为如此,过去三十年间,财政透明化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所谓财政透明,是指政府及时、完整、准确地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财政的信息。一方面,公众可以方便地获取政府财政预算与决算的全面、高质量的信息;另一方面,在公共财政政策制定和预算执行方面,政府须对公众负责,换言之公众可对政府问责。
  公共财政透明之所以变得更加重要,还与各国加大治理腐败相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就财政透明发出一个“最佳实践指南”(Codes of Best Practice),鼓励各国推进财政信息公开。今天,财政透明成为各国公共政策设计的重点。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政府财政运作的公开透明,与一国财政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以及良好的政府管制水平密切相关。更为重要的是,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严谨、公开和准确的财政信息,是对付公共领域腐败的强有力武器。
  对企业私人部门而言,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必须按照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通过外部第三方的审计,向公司的股东予以披露。如果是一家上市公司,就需要向社会公众披露。只有这样,该公司才能被市场正确定价,才能判断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毫无疑问,充分的信息披露,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
  对公共部门来讲,也应该是同样的道理。一国政府财政状况也需要有充分的披露。公众获取透明的、高质量的财政信息,是建立公众参与和问责机制的前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对政府执政水平做出正确的评价。
  公共选择理论表明,公共部门倾向于通过简化的财政数据和随意定义的财政科目,来模糊和掩盖重要的财政信息。所以,各国都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社会民众的压力;另一方面,需要提供充分的议政空间和时间,对财政透明进行监督。这是因为,一般公众至多只能粗略地了解财政资源的分配情况,在这一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公共部门可以容易地操纵预算项目,为某些部门的暗箱操作提供运作空间,产生寻租的土壤。这就涉及到公共部门的制度设计问题。
  当前我国的财政改革,还落后于其他领域的改革(例如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度建设滞后。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类似企业财务准则的公共财政预算会计体系。我国财政预算信息,比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得还要少。公众无法真正地了解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这对一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言,并不合理。国家层面尚且如此,地方政府层面的问题就更加严重。尽管不少声音呼吁要求各级政府提高财政透明度,但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更是“云山雾罩”,难以透明。
  第二,财政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都需要有监督机制的保证。在我国,财政的监督机制匮乏,财政税收政策的解释、调整都存在较随意的现象。此外,花样繁多的预算外收入和支出,使得对公众相对于政府的权益缺乏保护。
  第三,财政改革的滞后,也影响了其他领域改革的进程。例如,地方政府发债问题,由于没有对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的有效披露,资本市场就无法有效地对地方政府债券做出有效的定价,从而限制了地方政府财政的借贷功能。
  第四,财政信息不透明,加上屡屡发生的贪污腐败现象,恶化了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不满情绪产生的根源之一。财政透明的目的就是要把“看不见的政府”变为“看得见的政府”。“看得见”,人民才有可能对它加以监督。在这个意义上,财政透明是对政府官员有效问责的方法之一。
  因而,财政体制改革,对中国下一阶段的改革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上世纪初,美国最高法院法官路易斯·布兰戴斯就指出“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这句被广泛引用的名言,就是指开放与透明对公共事务的重要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罚没收入增速超公共财政收入10个百分点 2013-03-14
· 1-2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22426亿元 同比增长7.2% 2013-03-06
· 公共财政如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2-12-07
· 前7月公共财政收入74467亿 同比增长11.6% 2012-08-29
· 英国公共财政陷入赤字 2012-08-2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