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监管四策
2013-03-08   作者:傅毅辉(作者系厦门证券有限公司总裁)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分享到:
【字号

    近期,华夏银行的理财门事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我国影子银行问题的担忧,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关注。
    对于影子银行,金融稳定委员会将其界定为由(部分或完全)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业务活动所构成的信用中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影子银行在我国表现为信托公司、银信合作理财、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民间金融、私募投资、对冲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显然,上述机构的多数业务仍游离于金融监管范围之外。
    纵观国内外影子银行,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采用批发形式的交易模式,完全异于商业银行的零售模式;大多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场外交易),产品结构设计复杂,很少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高杠杆率,缺乏雄厚的资本金,主要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资金来源受市场流动性影响大。影子银行的这些特征,使其成为次贷危机和金融海啸的重要推手,并成为危机恶化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多大,尚无明确的结论。瑞银证券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口径推算出,13.7万亿元是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下限,可能占GDP的25%,甚至可能超过20万亿元,接近GDP的四成。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影子银行规模的爆炸性增长不但影响货币当局对信贷规模和结构的调整,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削弱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推高商业银行杠杆率,增加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在高杠杆率的推动下放大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同时基于多种形式的联系渠道和传导机制波及金融体系,增加金融系统的整体脆弱性。而正因为影子银行横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其有组织无监管的营运模式易引发资金拆借、非法集资等一系列问题,可能冲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是我国经济金融健康发展和稳定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应从多方面入手,避免金融风险的累积和危机的发生。
    首先,健全影子银行法律规范机制,确立合理的长期性制度安排。影子银行在我国存在的时间较短,应从长期性制度安排出发,明确影子银行的有关立法。规范影子银行的运作和管理,尤其是其运作的基础产品和衍生品;控制其业务模式的风险行为,明确资本金要求、杠杆率限制、信息披露要求;规范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制定经营许可权,推进影子银行领域的准入制度。规范、健全的法律制度可确保影子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约束个体风险与系统性风险行为;在法律框架范围内,防范、打击、处置非法集资活动,保障参与方的正当利益和合法诉求。
    其次,建立影子银行微观监管机制,规范影子银行的安全营运。笔者认为,监管当局应从不同角度根据影子银行机构与产品创新的社会影响程度和风险水平,循序渐进地将影子银行纳入分类、动态、协调的监管机制。基于“有益于完善融资体系、服务于实体经济”为原则,有区别地采取以鼓励和引导为主、适度监管的政策和采取规制式监管措施。同时,改变静态机构监管模式,采用机构营运监管与产品功能监管并重的模式,将影子银行机构及其业务产品创新同步纳入动态监管体系中,扩大监管的覆盖面。此外,采用交叉性金融工具,强化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监管防火墙。
    再次,规范影子银行信息披露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强化信息披露,降低信息不对称是强化影子银行监管的重点。笔者认为,合理信息披露机制至少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构建统一、及时、完整的信息收集、处理、共享平台,以统一各不同机构(监管部门、交易所和行业协会)的监管标准,定期汇总、分析、发布市场数据,保证影子银行系统与正规金融体系中的各参与者能及时、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加快建立针对非标准化的场外交易信息披露与监控制度,降低商业银行、投资者、影子银行关联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帮助借贷双方进行对接,降低交易成本,限制高杠杆金融运作活动,预防交易风险。
    此外,强化影子银行预警监测机制,构建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危机处理机制。基于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突变性与传导性,相关部门应联手建立动态审慎的风险预警和矛盾化解机制。中央银行应将影子银行纳入其统计监测范围,关注其信用创造的规模和速度。同时,建立专门的影子银行业务监管部门,加强对其业务发展趋势的研究,并运用前沿的计量统计方法科学评估影子银行业务、创新衍生产品的风险和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影子银行杠杆化水平实时监测系统,将杠杆率与资产价格纳入宏观审慎监测框架,适时更新监管标准,强化系统风险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机制,避免影子银行系统运作的过度杠杆化和资产价格的过度膨胀。为提高突发风险事件的应对能力,构建协调有序、高效运转的应急联动体系,并保证各区域、各部门形成有机统一的影子银行系统应急处置网络。
    除金融创新和监管套利外,造成影子银行爆炸性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各项政策目标以及各种政策供给之间的错配和冲突。因此,笔者赞同汪涛提出的从制度层面解决影子银行问题并减少相关风险的措施,其认为关键是明确宏观经济目标和审慎监管目标的优先顺序、改革目前货币政策的管理方式、理顺时有矛盾的多重政策目标。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影子银行是我国金融改革创新的先锋,发挥其完善金融系统、推动金融创新的积极意义。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尚福林:影子银行风险基本可控 2013-03-08
· 影子银行风险总体可控 2013-02-28
· 让影子银行业务简单透明起来 2013-02-26
·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特有风险 2013-02-25
· “影子银行”是不是金融创新? 2013-02-2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