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保险须有“大保障”思路
2013-02-22   作者:周继坚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字号
  据《人民日报》报道,多地大病保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各地参保人患大病后报销比例明显提高,家庭负担减轻。虽然各省区的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等要求不同,但总体来看,大多数地区筹资水平在人均20元以上,经过基本医保报销后,实际报销比例均不低于50%。
  作为基本医疗保障的补充,大病保险从出台到落地如此迅速,既源于政府改善民生的决心驱动,也在于制度照顾到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众所周知,我国医疗保障体系针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制度安排,涉及部门较多,标准也不一样,以大病保障为例,分别有卫生部牵头的新农合重特大疾病保障、民政部主导的大病医疗救助以及本轮由发改委牵头的大病保险。要最大限度减少不同制度、不同体系、不同部门的保障“缝隙”,就应在突出各自特色的同时,增强部门间的统合协调能力,以“大保障”思维推进制度衔接。
  眼下,参保人最现实的关切有两个,一是大病医疗的经济负担能否切实减轻,二是异地就医能否顺利对接和及时报销。在现实操作中,如果基金统筹层级过低、保障病种不全,或者报销手续繁琐,都可能使参保人的保障待遇打折扣,减弱医疗保障制度的公信。
  秉持“大保障”思维,首先必须切实提高各地大病保险的统筹层级。从以往社会保险的实践看,统筹层级过低是保障水平不高、异地享受保障困难的主要原因。中央有关开展大病保险的文件要求最低实现市级统筹,各地应以此为底线,一方面,一些县级医院尚不具备治疗大病的能力,另一方面,基金的“池子越大”,整体互济能力越强。
  其次,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两个积极性,扬长避短。政府主导保障的是大病保险的公益性本色;同时,要发挥商业保险机构的专业特长,使大病保险的运行顺应市场规则,拥有不竭的活力。商业保险机构有其逐利性,在大病保险的实践中,应当营造充分竞争的环境,避免商业保险机构“一家独大”,才能保证参保人选择权和保障权益的最大化,使其在商业机构面前不居于弱势地位。
  可以预见,随着各地大病保险的推进,过去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病不起”的担忧将有所缓解。随着经济发展带动地区差异和贫富分化的消弭,民众对医疗保障的期望值也将随之提升,大病保障资源必然在动态中趋向均衡和统一。这不仅需要从制度“软件”上不断消除不同地域、人群之间的标准差异,也需要公立医院改革、医疗资源配置等“硬件”配置的及时跟进,从而真正实现大病保障的“大融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试点结余资金购买大病保险 2013-02-22
· 卫生部将试点新农合结余资金购买大病保险 2013-02-22
· 偿付能力监管新规降低大病保险资本要求 2013-02-01
· 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新规降低大病保险资本要求 2013-01-31
· 山东明年起利用新农合基金购买大病保险 2012-10-2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