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量化宽松”中国要主动应对
2013-02-21   作者:魏星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字号
  美联储给增发货币政策起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字——“量化宽松”,并从2008年底开始先后执行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希望提振美国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谷底。欧盟、英国和瑞士也相继效仿。媒体称,在2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莫斯科会议上,“货币战争”问题成为讨论焦点。
  尽管不能把目前欧、美、日等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简单理解为加印钞票,但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却与直接加印钞票以缩减政府财政赤字或偿还政府债务相似。房地产市场过度供给、热钱涌入新兴市场都是其直接后果。因此,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量化宽松”政策给全球市场带来了风险与波动,特别是对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而言,已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并对经济的中长期稳定造成了潜在威胁。
  这种威胁有几个方面的表现:其一,本国货币被动升值;其二,输入性通货膨胀;其三,投机性“热钱涌入”。有学者把欧、美、日的“量化宽松”政策称为“货币保护主义”,这一行为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拉高本国通货膨胀水平,导致本国货币贬值,损害他国产品的竞争力,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有相似之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汇率的起伏也给国际投机资本创造了机会,“热钱”涌入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领域,破坏其宏观经济稳定,影响这些国家消费者实际福利的提高。“金砖国家”曾多次公开批评欧、美、日发达经济体,不负责任的“量化宽松”政策等同于向新兴市场国家输出经济危机。
  具体到中国,发达经济体的“量化宽松”政策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给尚处于转型中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压力,导致诸多产品的成本比较优势降低,海外市场需求明显下降。随着中国市场越来越紧密地与国际市场发生联系,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任何一次波动都在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上留下印记。
  中国是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后来者。作为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如何主动、灵活地参与长期由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是摆在中国宏观经济决策者面前的一道考题。当年“七国集团(G7)”的风采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以“二十国集团(G20)”为代表的多元化世界经济治理体系。面对欧、美、日经济体增发货币的动作,中国有必要作出充分的预判,紧密结合国内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充分利用中国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的优势,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中争取话语权,力争实现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大环境下游刃有余,以便延续中国经济“风景独好”的局面。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量化宽松”弊端显露 2013-02-17
· 美日量化宽松致货币流动性过剩 亚洲积极应对热钱涌入 2013-02-02
· 量化宽松不是美国走出危机的出路 2013-02-01
· 欧美日央行齐推量化宽松 全球楼市有望水涨船高 2013-01-28
· 多国跟进性量化宽松 全球汇率战或将一触即发 2013-01-27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