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浪费耻感”
2013-02-06   作者:刘志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字号
  浪费和反浪费的矛盾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既不能证明社会繁华,也不能证明经济发达。在许多国家,浪费都是受人厌恶和鄙视的劣行。
  笔者曾在欧洲参加各种商务宴请、年会等活动,从未见过满桌杯盘狼藉、满眼剩饭剩菜的情景。每年冬天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汇集来自世界各国的数千重量级嘉宾,但是在各个饭店、餐厅,都不会出现饮食浪费现象。自助餐食,每个人一次只拿少量食品,很少有吃不了而倒掉的情况。同样,德国著名的慕尼黑啤酒节上,成千上万的人畅饮啤酒、享受美食,但都会物尽其用,基本没有浪费。
  亲眼所见国外的情况,不免想:难道“中国式浪费”只是发生在中国?为什么中国人出了国,也很少浪费?细细想来,可能与国外的“浪费耻感文化”有关。不靠浪费来显示富有或好客,是西方许多国家的一个社会共识,“浪费耻感”深深植入西方民众的文化心理中,使得枯燥的法律成为深得人心的行为准则。笔者在德国学习期间,曾寄宿在一位教授家里,他们家的晚餐极为简单,几乎到了“抠门”程度。许多银行高管家里的待客之道也十分简易,饮食恰到好处,甚至略显寒酸。欧洲请客的基本惯例,也是一人一汤一菜,绝无浪费余地。
  无处不在的舆论监督,则令官员更是处处谨慎。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曾参与接待欧洲某国财政部长。部长率代表团访华,是来洽谈提供政府贷款。中国方面提供了很好的住宿和餐饮,但是代表团不敢接受中方提供的食宿建议,提出希望住到更简朴的宾馆去,因为担心被媒体曝光,导致回国丢官。
  奢侈浪费为什么在中国成为难以克服的陋习之一呢?我以为,浪费行为的产生,首当其冲,是中国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存在严重的虚荣心理,过于注重面子。其次,是浪费具有普遍的传播性,造成一种“见怪不怪”的社会现象。“中国式浪费”不仅仅是生活习惯的问题,还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领域的问题。要消除浪费,需要对症下药。
  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缺少勤俭节约的美德,很多人也熟知孔孟之道,对“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的口号耳熟能详。但相当长一段时期,对于奢华浪费,却也存在着亦抑亦扬、亦毁亦颂、亦鄙亦羡的心理,造成口头上“避”、行动上“趋”的现象。因此,既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维护行之有效的法律约束,让官员自律与公众监督相结合,使节俭文化成为深得人心的行为准则,更应从文化层面让人们对浪费“知耻”,从根本上消除滋生浪费的文化基因。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仅换“国产”解决不了公车浪费 2013-02-05
· 反餐饮浪费是世界潮流 2013-02-04
· 从遏制"舌尖上浪费"到自控能源消费 2013-02-01
· 反对铺张浪费不能止于餐桌 2013-01-31
· 海南:重拳严查公款吃喝向奢侈浪费说不 2013-01-3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