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期商业银行协同转型着力点
2013-01-30   作者:吴贤彬(北京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转型升级是“十二五”的主线。未来几年,中国经济与社会双转型的任务异常艰巨。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不仅离不开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而且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与之协同转型。
  当前,在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国内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金融监管日趋严格、金融市场建设步伐加快、金融脱媒现象愈演愈烈、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的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内商业银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中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完善自我的必然选择。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必然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1995年制订的“九五”规划中就首次提出了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此后,每一个五年规划中都会有涉及经济转型的相关内容。
  2001年的“十五”规划中提到要“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2005年的“十一五规划”中重新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要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行政干预推动”等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和“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等方面转变;2010年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以上阐述中可见转型并非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事,要想在原有的发展轨迹上实现突破发展需要付出巨大成本。我国商业银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发展壮大,其在支持经济转型、推动金融深化改革和提升金融创新能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枢纽作用。有研究者利用1980-2004年的相关数据,结合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工具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银行发展、资本市场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然而,受欧债危机的持续冲击和中国经济自身调整的影响,近来中国GDP、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下滑态势(见图1),银行业信贷规模有所萎缩,中国经济是否会“硬着陆”或者中国经济扩张性增长的内生动力是否已经释放殆尽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与研究机构激辩的话题。姑且不论争论结果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当前中国推进经济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金融脱媒不断加速、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实施后监管力度加强、资本需求不断提高、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等因素的作用下,必须要积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要推进战略转型,转变自身发展方式,进行资产、业务、收入、产品等方面的结构调整,改变组织模式、业务模式、盈利模式,走一条资本消耗低、创新能力强、市值增长稳定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

  转型期商业银行内外部环境不明朗

  随着金融脱媒趋势的加速和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经营战略转型将成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战略受到内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
  根据当前商业银行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从国际大环境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缓慢调整阶段,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太明朗,再加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进一步拖累了全球经济复苏,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因素。
  从国内环境看,以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并且已经暴露出产能过剩、投资效率低下、产业结构扭曲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诸多弊端。中央已把工作重点从“保增长”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从以往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为国内消费带动型经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同样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从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角度看,随着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实力不断增强,大型商业银行市场占比进一步下降,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比有所提升。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见图2),2012年第二季度,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59.09万亿元,占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26.78万亿元的46.6%,比2007年第一季度的55.2%下降了8.6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21.18万亿元,占银行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从2007年第一季度的12.4%上升至2012年第二季度的16.7%,上升了4.3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11.51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从2007年第一季度的5.8%上升到2012年第二季度的9.1%,上升了3.3个百分点。
  林毅夫等学者曾在《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一文中指出,中国现阶段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下降和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上升,意味着中国实际银行业结构向最优银行业结构的趋近,这将使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得到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可见,近几年来,随着银行业改革的深化与结构调整,中国的银行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展望未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将加大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成为引资、重组、改制和上市的主角,其机构、业务与市场占比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扩张与增长。同时,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涌入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实施,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将更加开放、也更为复杂,同业银行间的竞争程度更为激烈。
  面对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唯有找准定位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通过对自身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对组织、财务、渠道、技术、人才等内部资源的调整和转型,从而更好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提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来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重要性

  1.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金融领域,主要以新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危机理论、金融资源理论为基础,以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为背景,强调金融的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目的是通过对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保证金融的持久发展能力和永续的发展状态。对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理解。
  (1)从商业银行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有研究者认为,“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提供新的金融产品,选择合适的增长速度,提高效率,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目前的发展不影响未来的发展的一种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
  (2)从商业银行资源可持续的本义出发,有研究者认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是粗放式地过度开发和滥用金融资源,盲目追求当前量的增长,而是在遵循金融发展内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健全自身经营管理体制,优化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运行效率,科学、合理、有效、集约地开发使用金融资源,创造出良好的再发展环境,从而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3)从商业银行内部业务协调的角度出发,有研究者将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界定为,“以人为中心,在遵循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内在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和把握好管理与发展、质量与速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构建各种协调机制,保持其运行系统的协调性和有效性,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客户、财务、人力、机构、渠道等各种资源得到最佳配置、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资产、负债、中间等各项业务的量性扩张与质性提升呈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商业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保持银行业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下,顺应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综合化发展的大趋势,积极推进经营转型步伐,从发展战略、业务流程、业务结构、金融创新等多方面寻找提升竞争力的突破口,使得自身资源配置不断趋于均衡合理、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2.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条件。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金融中介机构,商业银行资金流向与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商业银行的支持、引导和调节作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杠杆。
  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规模、信贷投向、存贷款利率的适时适度调节发挥货币、财政政策的传导载体作用,尤其是通过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促进我国经济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从而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
  因此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不同于一般企业,能否正确处理好收益与风险、规模与质量、宏观与微观、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能否合理高效地配置各类金融资源,不仅直接影响到整个金融活动的发展与发达程度,更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维稳的必要条件。商业银行在政府、居民与企业之间的资金流动链中起到调度配置的枢纽作用,这一特殊性质决定了商业银行理应担负的社会责任感。
  特别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金融一体化趋势的加速,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正逐渐渗透至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社会大众切身利益的关联也更为紧密,根据“蝴蝶效应”理论,一旦银行系统出现难以挽救的问题,必将被放大并迅速波及整个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公共系统,从而造成民众恐慌引发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稳定。
  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到90年代的日本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再到最近的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无不表明银行系统稳定性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因此,实现商业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维护公众信心,实现社会秩序稳定的必要条件。
  (3)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自身追求的战略目标。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首先是以自身发展目标为基础的,它是在对银行未来发展的环境分析与预测基础上,对银行所提出的最高战略目标,银行的一切决策制定与经营活动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商业银行以宏观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科学的动态视角、理性的谋略来制订发展规划,实施各项经营决策,推动商业银行的永续发展。
  因此,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尤其要注重自身的稳健发展,能够为商业银行的有序、健康、有竞争力的发展提供路径选择;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时期,充分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将其作为商业银行自身追求的战略目标,不仅能使商业银行适应外部经济社会条件、运行机制、结构状态的变化,又能使得自身创新不断和经营管理得以完善,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的需求。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新策略

  虽然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金融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资产总量大幅增长、盈利能力大幅提高、资产质量大幅提升,走过了一段令世界同业刮目相看的黄金飞跃期;但是在近期对全球银行业可持续发展比较的一项研究中表明,中国银行全部处于“重度忽视可持续发展”阶段。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纷繁复杂、国内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坚持发扬自身优势,正视存在的不足之处,因地制宜,寻找一条合适的、切实符合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持续推进竞争力建设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客户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要想赢得并留住这些珍贵资源,商业银行唯有不断推进竞争力的建设,包括产品服务整合创新、渠道体系优化、业务流程再造、营销品牌建设推广和个性化特色服务等。
  首先,要高度重视产品创新。按“遵循市场导向,满足客户需求”的原则,加大热点行业、热点区域、热点需求分析研究,捕捉市场机遇,及时研发并推出能够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新产品。尤其针对小微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商业银行要为其“量身订制”融资产品,提供特色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其次,要加快推进渠道整合。在紧密对接城镇化发展规划、优化网点布局的同时,着力打造标杆网点。通过构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移动银行、虚拟银行、客户中心等多元化电子渠道,与物理网点实现远近结合、立体交叉、优势互补。
  第三,要积极推进业务流程再造。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实现由“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的彻底转变,按照“前后台分离、前台延伸、后台集中”的思路,对原来层层递延、分散处理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逐步形成二级分行或一级分行集中管理的模式。
  第四,重视营销品牌建设,提供个性化服务。商业银行要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遵循以客户为导向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利用特定的品牌形象吸引特定的目标群体;品牌建设要体现形象性、差异性、个性化的特点,既符合银行的自身内在品质,又能被目标客户所认同并接受。
  2.创新内部管理机制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创新经营机制,活化经营要素,可以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提供内部驱动力。商业银行一是要规范和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在执行力、风险控制与信息披露的等方面要加大创新力度;二是理顺经营体制,实现经营集约化、扁平化管理,建立网络式的经营管理模式。三是在资本约束刚性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积极改变业务发展方式,突出发展与国内经济发展的主流相契合的业务,以拓展重点项目贷款业务为先导做好做精资产业务。四是建立与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资源分配和绩效考核,充分调动银行各级员工的积极性,推动和促进各项业务更好更快地发展。按季度或年度对各分支机构、分部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项目,采取与同业横向比较的方法,分存量和增量两个维度进行考核,对契合可持续发展的给予奖励,对偏离可持续发展的给予警示与鞭策。
  3.强化信用风险管理以提供持续发展保障
  商业银行要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与理念,坚持审慎经营的风险偏好,将风险管理的着眼点放在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上,这是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在严峻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应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联动,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系统,增强风险管理的敏感性、前瞻性和预见性,严防出现系统性风险,保持资产质量安全可控。积极运用风险管理技术识别、衡量和跟踪风险,提升风险内控能力。
  商业银行在完善科技运维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精细化、自动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对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规划与整合,及时识别并捕捉隐藏性的业务或系统风险,同时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分类处理并确定风险产生的源头。制定控制或缓解风险的应对方法和处理方案,改造风险管理流程,以提高风险监管效率、减少损失。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成就持续发展潜力
  在商业银行的所有资源要素中,最能动、最具柔性、最能持久发挥功效并可再生、能实现自我增值的资源就是企业文化。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落实商业银行精神文化,提出符合商业银行各群体利益、能被各利益群体认同、能够支撑银行持续发展的企业核心理念,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员工吸收、内化这些理念。
  其次要发挥各领导层的核心作用,强化各层领导人将企业文化内化于日常的管理经营工作中,自顶而下推动企业文化的深化,并时刻注重构筑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关爱下属的个人发展及生活上的需求,从点到面,增强商业银行的整体凝聚力。
  第三要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制度等硬性管理的补充,提升企业自我管理的能力,降低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摩擦成本、沟通成本,提升企业整体形象与凝聚力,从而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能力。商业银行要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必须培育广大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培育他们同企业“共生死,同成长”的价值观。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与时俱进需要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银行合理的定位和规划,更需要时间磨合和历史沉积。
  5.实施人本管理战略以增强持续发展动力
  当代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商业银行作为知识型服务性企业,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得相对优势就必须加强自身人力资本建设与提升,增强商业银行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当前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实施人本管理战略,努力落实“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全面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构建与再造,通过专题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再培训、激励等手段,充分体现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帮助员工分析职业发展中优势与不足,结合员工职业发展愿景与企业发展战略提出“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体系。同时制定合理的职位职级标准,帮助行员完善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激发及利用好员工求发展、谋上进的感情诉求,促进商业银行人力资产价值的提升,不断增强员工的认同感、成就感与归属感,尊重员工人格,客观评价劳动价值,增强员工的职业自豪感和主动奉献精神,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经济转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很可能面临新一轮改革的浪潮,在这个关键时刻,银行业如何服务实体经济以及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每一个银行家关注的重要课题。
  随着经济转型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在保持自身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下,顺应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综合化发展的大趋势,积极推进经营模式转型步伐,从发展战略、业务流程、机制建设、金融创新、人本管理等多方面寻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通过协调资源配置、防范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增强经济效益来实现服务实际经济的同时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达沃斯“围观”中国经济转型 城镇化进程受关注 2013-01-24
· 潘英丽:以金融转型推动经济转型 2012-12-31
· 降低流通费用还需经济转型 2012-12-28
·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012-12-24
· [博客]中国经济转型利好世界经济复苏 2012-12-20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