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利率市场化无法绕开的难题
2013-01-29   作者:周子勋(资深财经评论人)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我国关系型融资比例居高不下,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融资条件几有天壤之别,利率工具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有限。诚如IMF副总裁朱民所言,银行和企业行为先市场化,利率才能市场化。这意味着,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落实各行业非公经济“新36条”或许是更为关键的一环!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基准利率体系,始终是近年来央行努力的目标。而从最近亮出的四大信号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提速。
  信号一:央行货币调控正逐步从传统的行政化转向市场化。这由两大标志为证:其一,央行货币政策司1月18日宣布,从即日起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ty Operations,SLO)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择机使用。央行此举相当于把回购操作常规化——公开市场操作频率由此前的每周两次变为了全周操作,这无论对银行体系资金供应还是对货币市场利率,均起到平滑稳定作用,为推进利率市场化迈出重要一步。按新规定,央行上周四、周二在公开市场上分别逆回购580亿元、430亿元。其二,上周有媒体援引央行人士的话称,央行今年将延续去年的方式,不公布总量规模,通过差别准备金来动态调节。据报,这是完全实现市场化调节前的过渡方式,符合央行的市场化导向。可以预期,央行将更多依赖常态化工具熨平资金面的波动,而非在市场利率的大起大落中动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央行去年全年累计开展逆回购操作60380亿,累计到期55400亿,净投放资金达4980亿,成为央票到期以外的主力货币投放手段。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不再具有指标意义时,由公开市场逆回购与SLO共同构成的利率走廊,有望成为新的基准利率。
  信号二: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壮大,银行间回购利率的市场基准地位不断凸显。以隔夜、7天回购利率为例,不仅已成市场资金面松紧的“风向标”,而且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1月21日公布《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交易主协议(2013年版)》显示,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中,也已成为利率互换交易的主要挂钩指标,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金融脱媒的演进,存贷款利率的基准地位正日趋弱化。这在央行上周四发布的《2012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中已有迹可循:去年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5554亿元;而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同比多增1.55万亿元。这除了因去年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企业中长期资金需求减弱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债券、信托贷款的大发展。据中债登的数据,2012年全年企业债累计发行484只,共募集资金6499.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48%和161%。平台债仍然是企业债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超过80%。
  信号三:暂停了17年的国债期货市场即将重启。证监会主席郭树清1月16日表示,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很顺畅,预计不久将正式推出。而稍早前,中金所结算部副总监李慕春也表示,国债期货合约、规则已设计完毕,系统已准备完成。国债期货推出历来是被认定为可为债市提供有效的定价基准,在2012年2月13日,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启动后至今,其仿真交易一直被评价为“非常顺利”。作为一种利率对冲工具,在今天的条件下重推国债期货对利率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以及债券市场发展都有积极作用。毕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已日趋成熟,同时我们也积累了多年的商品期货和股指期货交易经验。正如证监会副主席姜洋所说,“国债期货有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就是有利于完善我国基准利率曲线,为各类金融资产提供更为准确的定价依据。”
  信号四: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存款保险制度将是2013年三项改革重点内容之一,并争取在年内正式实行,以填补中国在这方面的空白。此前,“一行三会”和外管局在联合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也再次提出要“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加快存款保险立法进程,择机出台《存款保险条例》,明确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组织模式”。事实上,去年6月存款利率市场化就迈出了第一步——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
  毋庸讳言,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在倒逼利率市场化加快前行,中国的金融改革已不容拖延,必须锐意改革,既要开放金融市场,也要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国外利率市场化做得最保守的国家也不过用了16年时间,而中国已为此走过了14个年头,利率市场化的滞后已经成为国内市场价格扭曲的最根本因素。
  不过,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是中国整体金融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无法单兵独进,需要其他各项改革的紧密配合,才能理顺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在此之前,全国工商联的调研表明,90%的规模以下中小企业以及95%的小微企业迄今还没有与银行发生过借贷关系,短期来看,这部分企业也难以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获得好处,仍须佐以金融市场的深度开放,让包括小贷、村镇银行等多种形态的资金中介共存,形成多层次融资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同时推进各类要素市场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自身的改革。只有当上述各项改革形成合力之时,金融改革来之不易的成果才能得到巩固与维持。
  尤其重要的是银行业与企业的改革。在中国,关系型融资的比例居高不下,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融资条件几有天壤之别,所以,利率工具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有限。这是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无法绕开的难题。诚如IMF副总裁朱民所言,银行和企业行为先市场化,利率才能市场化。这意味着,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落实各行业非公经济“新36条”或许是更为关键的一环!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温家宝: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2013-01-22
· 汇率和利率市场化的方向与措施 2013-01-21
· 存款利率市场化应注意几个问题 2013-01-17
· 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是利率市场化关键 2013-01-10
· 银理井喷 利率市场化重估收益率 2013-01-0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