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微博为资本市场信息传播带来四重新意
2013-01-25   作者:曲强(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到:
【字号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借助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型传媒,公司高管、中介机构、投资者等资本市场元素之间,逐渐形成了更加密切的互动机制,原本相互疏远的主体之间有了更为深度的融合。可以说,新媒体的出现,鞭策着公司的信息披露由“公告独白”向“多渠道对话”转化。这种变化的意义是两面性的。在过去的一年,一方面上市公司主体、公司高管在微博使用上有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信披渠道单一生硬的不足;而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诞生于现行信披机制外的新媒体,由于当事主体的疏忽或其他原因,公众对资本市场框架下新媒体的质疑之声不时出现。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对新浪微博平台中,经过身份认证的上市公司或其高管微博进行了统计分析,从微博受众广度、微博信息内容、微博信息传播度、价值观彰显四个维度对这些高管的微博进行了量化分析,以求从这些鲜活的案例中提取一些资本市场新媒体应用的闪光点。舆情中心认为,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给资本市场信息传播带来一些新元素,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应该有所节制。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新课题

  论及微博等新媒体形式,有人将微博的兴起比作舆论尖刀,称“时代正以其锋锐的利刃,在媒体演进史上刻上彰示新媒体高度的标尺”;有人则认为所谓“新媒体”只是一场属于公众的寂寞狂欢,它并没有改变媒体的本质生态,如果剥脱传统媒体的内容供应,“新媒体”将面临湮灭倾覆。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的观点是,新媒体对于舆论生态,是非破坏式的颠覆。有人将旧媒体的编辑体制,比作事件及人之间的一块滤镜,透过这面滤镜,事实对于其原始的真实在一定程度上已然改变,这种新闻难免预设立场,经过润色加工的。而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实际上则是抽离了这一片滤色镜,使更多的公众看到事物的原始色彩。
  伴随着价值投资理念的觉醒,市场中的主流投资者更加关注公司的财务数据,也更加关注对公司的治理、公司的战略和社会责任等影响公司长远发展的因素。投资者不再满足于传统媒体单向传递的信息,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管理层对话的愿望逐渐增强。但由于现实条件的束缚,原有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不能满足如此众多的投资者要求,难免忽视了中小股东的诉求。而公司官方微博,特别是高管个人微博的出现,则大大改观了这一局面,抽离了公众与上市公司之间的“滤色镜”,为公众投资者增加了一个能够直观审视公司及其高管的新角度。

  对信息披露规则的新冲击

  2012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强调,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监管体制改革的主轴。以信息披露为中心,更广泛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方向,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市场效率。
  然而对于上市公司高管微博的信息披露监管,国内尚缺乏健全的约束机制,同时上市公司高管本身的意识也不尽到位。比如,去年SOHO董事长潘石屹个人微博及SOHO中国官方微博,两次发布涉及A股上市公司的中标信息;广药集团总经理李楚源微博提前发布重组成功信息; 华谊兄弟胡明“微博比公告跑得快”,提前透露了华谊兄弟子公司华谊国际与合作伙伴就投资设立合资公司经营电影频道的相关事宜;乐视网董事长贾跃亭微博上称乐视网拟将宣布重大事项,将影响互联网行业等等。
  虽然社交网络并非正式的披露渠道,但由于上市公司高管微博拥有着强大的舆论扩散力,对于投资者预期和投资行为也影响重大。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认为,通过类似微博这种新媒体方式和投资者交流的行为是值得鼓励的,但与此同时,上市公司高管应重视信息披露的公平性,至少重要的敏感信息切不可在微博等渠道提前披露。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呼吁,高管微博应该纳入到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工作和监管层信息披露监管工作的框架中去。
  微博和信披规则并非如水火不能容。例如开能环保董秘高国垒发布的一条颇具人情味的“微博公告”,他提示投资者要注意股票概念炒作的风险。根据现有信披义务发布的公告,其形式和框架较为严谨,所传递风险提示中规中矩。而通过更具时代特征的高管微博公告,作为正式公告的有益补充,或许能更好彰显上市公司企业责任与投资者保护的题中之意。

  企业危机管理的新阵地

  高管微博构建了“双向发声”的舆论形态。不仅拓宽了公众对上市公司的表达途径,而且还为公司的信息传达提供了便捷的媒介渠道。高管微博以其信息发布的便捷性、实效性和信息的综合性、互动性的特点,亮点频现,优势凸显,成为上市公司发布信息、回应质疑等的新方式。
  比如,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是微博上较为活跃的高管。他曾经利用微博澄清“花露水农残门”事件,亲自对网友作出了详细的说明,葛总还在微博上多次谈论公司管理层面的问题,还原了股东平安、海鸥手表等问题的全貌;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利用认证微博澄清劫机奖金来自集团公司,而不是上市公司,打消了中小股东的提问疑虑;上药集团前副总裁葛剑秋利用个人微博,回应媒体关于上海医药财务造假的报道,“我要抨击的是陈腐的国企体制,目的是利用各种力量逼迫上药走上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不要让沉沦的历史重演。今天看来我以前的努力白费了,宿命无法抗拒。拜托各位,手下留情,不要再踩一脚。”这样带有高度个人情怀式的回应,也获得了公众的认可;浙报传媒负责运营的媒体之一浙江日报,通过其官方微博回应《证券市场周刊》李德林关于浙报传媒“受贿门”的言论。称“根据目前了解的情况,传言中的涉案问题,和上市公司无关,不影响浙报传媒的正常经营”,第一时间在舆情的爆发源头予以了正面回应;去年,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外滩地王之争又陷入了口水战。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向媒体暗示,复星与证大等谈判不畅的原因是,证大的谈判代表汪先刚此人涉嫌反水。对此,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和证大董事长戴志康都通过微博上进行了否认。
  微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公众获得了宝贵的“新闻采编权”。微博赋予了大众传播自身声音的麦克风。作为资本市场主体的管理者,毫无疑问,上市公司高管的个人微博在舆论聚焦方面拥有着先天优势,通过微博亲自发声,有利于当事者尽可能地还原事态的全貌。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媒介具有天然的亲社会性、草根性。复旦大学教授张涛甫曾言“在微博空间,平等是传播的信用卡,互动是沟通的通行证”。但是部分上市公司高管的微博内容,只是近似于生硬的公文式表达,无意间塑造了居高临下的态度,这样的发声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公司价值传播的新渠道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观察发现:微博,正在成为传递企业文化,输出企业家价值观,彰显企业家精神的新兴渠道。
  一部分上市公司高管,比如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锦富新材董秘葛卫东、天士力制药副董事长李文、同洲电子董事长袁明、探路者董事长盛发强等的微博内容,早已跳出个人认证身份的局限,话题不再拘泥于公司管理者的桎梏,微博内容体现着对社会问题和企业管理的深刻思辨,其微博,更像是有所担当的现代社会公民的精神延伸。
  企业家通过微博传递价值观的现象,可以说就是麦氏“媒介延伸理论”的时代应用。在现今社会舆论环境变迁的巨大张力中,人们对于企业的认知,不仅只通过对于产品消费的口碑相传,而且对于企业家精神的认同亦十分重要,受众由此产生了对于企业及其产品的精神凝聚。现代商业文明含义下的企业家精神,涉及道德价值、实业运营、思辨创新与个人魅力等企业家精神的多方面特质。借助各类新媒体形式,来自企业家,特别是上市公司高管,个人微博的言论和主张,态度与观点,日复一日地汇成一道道生动的信息流,娓娓描述着企业家个人的精神层次和管理理念,为公众和投资者,打开一扇直观了解企业家智慧的窗户,为公司价值的判断间接提供了佐证。

  高管微博的个人节制

  在自媒体平台上,懂得节制自己的情绪、节制语言的尺度等,对于拥有着十万计数拥趸的上市公司高管的意义格外重大。个人微博是高管自身修养的表露。优秀的高管微博应懂得拿捏分寸,言辞讨论间不失君子风度,宁精勿滥,言之有物,言出心声,不打诳语等,通过语言的力量传递公司管理层的优秀素养,让投资者更为真切地感知到管理层智慧的力量。
  国内某两个工程机械巨头之间,频频上演微博版“恩怨情仇”,尽现剑拔弩张之势,相关公司高管论战间硝烟弥漫,如此隔空对掐,用词颇为激烈,一方面暴露了机械行业激烈竞争,另一方面,也对两家上市公司在投资者心中的印象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伤害,一定程度上摧毁了公司价值;与戾气充斥的吵架截然相反的是,比如,中航三鑫原董事长余霄的微博辞别,着实让投资者温暖感动了一把。余总在微博写道:“在中航三鑫五年,恍如昨天之事。公司上市前,我就以间接股东的身份关注中航三鑫的发展。上市后,更是以公司董事和之后的董事长身份介入到公司的重大决策、发展战略等工作中。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个小作坊发展到现在年收入超过20亿的上市公司,确实不易!”随后,余霄通过微博感谢投资者和粉丝的关注与祝福,并回答了相关疑问。这样的微博辞别方式,让一位兢兢业业、勤恳谦虚的公司高管形象跃然于心,不仅赢得了公众的钦佩,而且同时,也使得公司高管的正常换届,得以平稳有序的进行。
  曾有媒体刊登过一篇文章谈及“语言的节制”。文章写道:“这是一个浮华的年代,语言的洪水大肆泛滥,玩着语言的游戏,毫无节制。一个饱满的事物,在语言的游戏中变得瘦削,回头想来,真正有力的是事情的本身。”这段话,无疑也可以作为高管个人微博管理的一条准则。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影响信息传播模式的三大技术融合 2012-08-20
· 鲁炜:信息传播不客观、不公正、不全面
是造成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2009-05-2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